本港近年外賣平台經濟方興未艾,外賣員待遇引人關注。政府統計處昨日發表調查報告顯示,全港近1.3萬名外賣員當中,以外賣派送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受訪者當中,61%每月平均收入僅為1.5萬元以下,另有近三成半人月入不足5,000元。外賣員工資接近甚至低於最低工資,而且欠缺勞工福利保障。參考內地加強平台外賣員權益保障的經驗,特區政府也應檢視本港外賣平台的聘用形式,促使平台為外賣員提供合理保障,締造公平就業環境,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外賣平台以新興模式經營,外賣員被平台定義為自僱人士、合作夥伴。雖然有從業者認為,外賣員工作時間有彈性,有別於傳統的僱傭關係。不過,事實上外賣員由平台安排工作,而且按接單數字以及被投訴、遲送餐等獎懲機制釐定收入,外賣員的角色與普通食肆外賣員工相差無幾。
政府統計處顯示,多達64.7%的外賣員表示,有關工作乃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可見靠當外賣員養家活口者亦為數不少,但普遍工資偏低。例如以用步行方式送外賣的「步兵」,送一次外賣只有約20元收入,騎單車或電單車的「車手」也只有30至40元,在非繁忙時間和日子,時薪更不及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既然食肆外賣員工有勞工保險、強積金,受最低工資保障,外賣平台的外賣員也應受相應的保障。
雖然,外賣平台有為外賣員購買集體意外保險,但也與正式僱員的勞工保險有一定差距。外賣員單價計算方式也非常不清晰,同一目的地但不同配送時間及不同等級的外賣員接單,單價都有不同。這些問題反映外賣平台的外賣員工作看似自由,但薪酬、福利保障力度不足,較之普通食肆外賣員更處劣勢。
平台外賣員的處境有如本港的士司機。的士行業的「假自僱」現象相當普遍,的士司機難獲勞工法例保障, 議價能力不足,導致的士司機士氣低落,行業老化、服務質素下降,行業形象受損。外賣平台需要引以為鑑,避免重蹈覆轍。
內地外賣平台經濟發展成熟,最近有外賣平台為旗下全職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並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與健康醫療險。今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工作報告提出,對平台企業要求勞動者註冊為個體戶再簽訂所謂合作合同的,明確依用工事實認定勞動關係,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破解新業態下勞資關係認定難題,逐步消除「假自僱」亂象。香港應參考內地完善外賣員權益保障的舉措,對外賣平台外賣員的僱用關係作出適當規範,令外賣員權益受法律保障,為企業、僱員和行業創造三贏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