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鳴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新的學年,黃大仙區天主教博智小學及南區鴨脷洲街坊學校因收生不足被派0班小一,面臨「殺校」。教育局預計,學齡人口下降屬「結構性」,預料未來幾年挑戰更大。香港人口出現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學齡人口持續減少,有學校因收生困難面臨「殺校」危機,這既是一個無奈的現實,也是政府和社會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政府須以學童福祉為依歸,思考應對之策。
香港每年出生的嬰兒數目呈現下降趨勢。2011年共有95,451名嬰兒誕生,到2019年跌至52,856名。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生育率進一步下跌,2020年有43,000名嬰兒出生,2021年降至36,953名,2022年再降至32,950名。2023年雖然疫情過去,出生數目停止跌勢,全年有33,288名嬰兒出生,但仍比2021年少約一成。
學生人口下降趨勢將持續
生育率持續下降,是小學收生困難的主要原因。社會呈現少子化的趨勢,不僅對教育界產生影響,同時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問題已引起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過去幾年來,政府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政策,包括推出新生嬰兒獎勵金、提高有新生嬰兒家庭的稅項扣除,以及房委會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等,近日政府又建議修訂守則,取消自用雪卵、存精或胚胎的10年儲存法律限制。
此外,政府推行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中,2022年底推出的「高才通」計劃,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吸納75,000名高才帶同其家人抵港,為香港學校帶來新的生源。
不過,不論是鼓勵生育計劃,還是引入人才計劃,仍不足以根本地解決生源不足、學校收生困難的問題。一部分學校無可奈何地要面對縮班、「殺校」的問題,有一部分學生會因此受到影響。教育局為避免過多的學校和學生受到影響,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包括將開班線由24人降至16人。
社會上有一些意見認為,教育局應進一步下調開班線,放寬開班要求,以保住學校免於「殺校」危機。筆者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一切教育政策,都必須以保障學生福祉為依歸。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還需要有社會性互動。一般認為,小學階段,每班人數在20至25人,每年級有多於一個班級,對學生成長最為理想。
從國際的經驗看,美國的公立小學平均每班人數約20至25人,日本每班約15至20人,芬蘭每班16至20人,新加坡每班25至30人。內地一部分率先推行小班教學的先進城市,也將小學每班學生數定為20至30人,比如深圳部分公辦小學每班人數20至25人,杭州一部分推行小班教學的學校,每班學生數定為28人左右。
每班16人開班線科學合理
筆者認為,小學每班16人,已是十分寬鬆的做法,人數進一步減少,只能做到補習社的效果,不利學生的學習成長,有損學生福祉。
學生人數減少,難免會有一些學校面臨「殺校」的問題,相關辦學機構和學校須理性看待這一問題。辦教育的宗旨是為了學生,而非為了辦學機構的利益。隨着時代變遷,一部分學校的歷史使命已完成,哪怕學校過去曾有光輝的歷史,曾經為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但都應從保障學生福祉的角度,看待「殺校」問題,積極考慮透過重組、併校等方式,確保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與此同時,政府也應想盡一切辦法,為受影響的學生和家長提供足夠的支援和協助,為他們安排好更理想的就學條件,保障每一位學童的福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