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於市面購入37款妝前底霜樣本,每支售價由108元至995元不等,以每次用量0.51克(或毫升)計算,每日使用成本介乎1.8元至14.4元,費用相差達7倍,20款標榜具SPF15至SPF50+的防曬效能。
8成半具防曬功效樣本含潛在內分泌干擾物

是次研究檢視了3種可能干擾內分泌的防曬成分,分別為EHMC、胡莫柳酯和奧克立林。
有防曬聲稱的樣本中有15款顯示含EHMC,主要用作吸收紫外線UVB,而在當中8成樣本(12款)的成分列表中佔較前位置。目前內地、歐盟和美國均允許在化妝品中使用EHMC,最高使用濃度介乎7.5%至10%。然而,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的意見書初稿指,EHMC可能是內分泌干擾物,體外和體內的研究均顯示具有明確的雌激素活性及低抗雄性激素活性,以現有的研究數據亦未足以排除其基因毒性。
在全部樣本中,3款標示含另一款防曬劑胡莫柳酯,雖然各地規定該成分的最高用量可達7.34%至15%,但部分研究指胡莫柳酯可能具內分泌影響的特性。

另一款可能具內分泌影響特性的防曬劑奧克立林,其使用濃度在10%內(推進劑噴霧產品除外)仍屬安全,樣本中有3款顯示使用了相關成分。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曾對非類固醇類消炎外用藥物酮洛芬出現光過敏反應的人士,亦有機會對奧克立林產生光過敏反應。

綜觀20款聲稱具防曬效能的樣本中,只有3款沒有添加是次研究關注的防曬成分。
丹麥消費者組織的研究指出,可能干擾內分泌的物質可經不同途徑影響荷爾蒙水平,可能影響性荷爾蒙,有機會削弱生殖能力、導致新生嬰兒生殖器出現異常、青春期提前、甚至增加罹患乳癌或睪丸癌的風險等。孕婦、正在餵哺母乳人士、兒童及青少年應盡可能減少接觸這些物質。

16款含不同種類的香料致敏物質
研究發現有6款樣本含有防腐劑氯苯甘醚,雖然不會刺激皮膚亦不屬致敏物質,卻曾有病例在使用含該成分的粉底後,面部出現濕疹;另一病例則在塗抹含該成分的面霜後,面部持續地出現濕疹,更蔓延至頸部、上胸及上臂。
此外,15款樣本的成分列表顯示含有助提高化妝品穩定性的抗氧化劑BHT。BHT亦具潛在干擾內分泌的特性,歐盟SCCS建議安全使用濃度最高為0.8%。然而,動物研究顯示,BHT對皮膚和眼睛有潛在刺激反應。

消費者亦要留意酒精濃度較高的化妝品未必適合乾性肌膚人士頻密使用,長時間或重複接觸高濃度酒精,可能會令皮膚乾燥或出現刺激反應。17款樣本顯示含有乙醇、酒精、變性酒精或異丙醇,當中2款相關成分更列於成分表中的第2位。
另外,21款樣本顯示含有香料,16款含有不同種類的香料致敏物質,當中13款同時含香料及香料致敏物質,有4款樣本更含有5種至7種香料致敏物質,容易對香料過敏的人士應避免選用相關產品。

13款樣本顯示含環矽氧烷化合物或污染環境
有海外研究報告指,妝前底霜產品中,環戊矽氧烷(D5)的含量最高可達26%。而D5及環己矽氧烷(D6)均具高度持久性和生物累積性,這些成分的廣泛使用最終會釋放到環境之中,可能成為污染的主要源頭。歐盟更將於2027年6月起,規管駐留類化妝品中D5或D6的濃度不可相等於或超過0.1%。是次研究發現,12款樣本顯示含D5,6款含D6,其中5款同時含有兩種成分,而在10款樣本中更排列在成分表的第1至第3位。
7款日韓產品欠中英文標示成分情況亟待改善
消費者要了解產品是否含有受關注成分主要靠閱讀標籤,標籤資料必須夠詳盡。7款源自日本或韓國的樣本欠缺以中文或英文標示成分列表,標籤資料亟待改善。有5款樣本沒有標示產品使用期,其餘大部分均有說明開封後使用期,介乎6至24個月不等。
綜合是次研究結果,37款樣本之中只有2款不含值得關注的成分。

選購貼士
- 可先於手部較粗糙範圍試用產品,觀察其遮蓋細紋的效果及持久性,並可在手腕內側範圍試塗,留意會否引起皮膚痕癢或泛紅等不良反應;
- 準備懷孕、懷孕中和餵哺母乳期間的女士,應避免選用含有懷疑內分泌干擾物的產品,建議挑選配方較簡單的產品,不一定要追求聲稱功效多元化的化妝品,青少年亦不宜過早養成化妝的習慣;
- 使用具防曬功效的妝前底霜時,建議最少在外出前15分鐘塗抹,以確保防曬成分能充分發揮;
- 即使妝前底霜感覺輕盈清爽,使用完畢也應用適當卸妝產品進行清洗,確保肌膚清潔;
- 可挑選以物理性防曬劑如氧化鋅、二氧化鈦等作為主要防曬成分的產品,此類成分亦可提供較全面的廣譜防曬保護。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報道)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