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最早的關祖章藏書票。
●查爾斯·狄更斯私用藏書票。
●2008年,作家葉靈鳳一張早期藏書票拍出2.24萬元的高價。
●勒戈爾的「刺猬」藏書票是世界上最早的藏書票之一。

拿到一本心愛的新書,於扉頁貼上一枚精美的藏書票,往往會使書本立即增光生輝,倍覺珍貴。歷史上,莎士比亞、狄更斯、邱吉爾、畢加索、魯迅等眾多有名的「愛書人」,都曾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藏書票。「藏書票是書籍持有者的『身份證』,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藏書票研究會常務理事朱健翔對香港文匯報介紹,藏書票被人們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尺寸很小,但製作手法多樣,畫面包羅萬象,天文地理、花鳥蟲草、山川風景、民俗風情、人物肖像、神話故事等均可以在小小藏書票上展現,可謂「方寸之間,容有大千世界」。●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 武漢報道

在藏書票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早已有自己的藏書標記「藏書印」。朱健翔指出,戰國時期中國就產生印章,藏書印的歷史比藏書票更悠久,主要是以「文」為主,採用紅色或藍色印泥,通過印章印在書上來顯示姓名、字號等內容,而相比之下,藏書票是以「圖」為主,造型與色彩豐富,印刷精美,製作耗時也更長。

現代中國有很多喜愛藏書票的名人,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曾預言:「用版畫裝飾書籍,將來一定會成為必要。」郁達夫、葉靈鳳等文人也對藏書票有濃厚興趣,他們不僅擁有屬於自己的藏書票,還撰寫文章推介藏書票,其中,曾定居香港的葉靈鳳不僅首先將拉丁文「ExLibris」翻譯為藏書票,並且還為自己設計刻製了自用的「鳳凰」藏書票。而曾在香港任職美術編輯的黃永玉,國畫只是他的副業,主業其實是版畫,他的書《比我老的老頭》在首頁也貼了一張藏書票。

西風東漸傳入中國

十五世紀中期,歐洲出版業興起,藏書機構和個人藏書逐漸普及。據朱健翔介紹,藏書票多是由藏書家定製,出於版畫名家之手,早期的藏書票以家族紋章圖案為主,此後人們開始用更具有象徵性的畫面形式,題材更加豐富。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枚藏書票,畫面上是一隻刺猬嘴裏銜着一枝野花,它的腳下有落葉墜地,大意是「慎防刺猬隨時一吻」,意在提醒他人記得按時歸還借書。

藏書票在東方最早傳入到日本,傳入中國大概在十九世紀,目前發現的藏書票中,被黏貼在1910年出版的《京張路工攝影集》環襯上的「關祖章藏書」為最早,畫面中窮苦書生身穿補滿補丁的長袍,置身於書房中,書架上、書箱和地上擺放着大量的線裝書和卷軸,寓意讀書破萬卷,充滿中國古典文化氣息。

「紙上寶石」創造高價

出自著名藝術家之手的藏書票,在市場上普遍受到較多關注。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首次舉辦了「藏書票藝術作品專場」拍賣會,參拍的29位藝術家的藏書票全部以高價成交,其中葉靈鳳一張早期藏書票拍出了2.2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朱健翔補充指出,藝術家的心思和時間都凝結在一張小小的藏書票上面,紙張與技巧講究以及構思巧妙的作品,相對更會受到藏家的追捧,收藏價值也更高。

作為小型版畫,藏書票是一種間接藝術,與其它版畫一樣需要先做原版,再用紙進行印刷。以往的版畫按材料來劃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按照印製形式來劃分,包括凸、凹、平、漏四個版種。版畫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傳統年畫屬於凸版畫的一種,而美元、人民幣這樣的銅版畫屬於凹版畫。

設計印製一枚藏書票十分耗時耗力,兼任湘西版畫院院長朱健翔介紹道,「木刻版畫是不可逆的創作,一刀刻下去,就回不到上一步,既不能擦掉,也不能覆蓋,像是一個非常驚險的旅行,我很享受這種創作方式。」在他看來,一枚藏書票貼在書的扉頁,不僅是書籍持有者的「身份證」,具有提醒「慎防刺猬隨時一吻」的愛書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圖文並茂、題材多樣、製作精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增添讀書人的興味和愛書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