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專粵劇表演課程的4項關鍵元素:學生、教師、課程、實習,其中教師質素和課程內容,都是需要對粵劇有深厚造詣和懂得教學方法的專材來策劃,我沒學過演戲,也不懂教學,很難越俎代庖;所以只能在入讀的學生質素和學生在舞台實踐兩項,總結過去參考過的相關資料和業界意見,提出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
2009年10月,香港八和會館招開記者會,主席汪明荃透露正和辦學團體洽談,擬於本港一間中學成立粵劇中學,由各大老倌親自為數十名中學生提供6年的專業粵劇培訓,並已獲廣東省粵劇學校及教育局支持。根據阮兆輝的解說,汪主席所說的「粵劇中學」,原計劃為廣東省粵劇學校在港設分校,後來考慮到集資買地、缺乏辦學經驗等因素,遂改與辦學團體合作,為本港一間中學的中一至中六學生提供逾百小時專業粵劇培訓課程,務求在讓十一二歲的少年不錯過學基本功夫的黃金時期。我在梁寶華教授的網頁找到一項名為「中學粵劇教學共同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目的為發展中學裏的專業粵劇培訓。由香港八和會館從2011年起,提供專業粵劇演員和導師給予21名中學生為期兩年的戲曲培訓,從而探討其對學生的影響及轉變。從計劃內容看到這項計劃的老師是專業,課程也應該是專業,但授課的時數卻只是內地的中專戲曲學校十二分之一。所以嚴格說來 ,計劃也只是質素較好的社區業餘培訓。
粵劇發展基金自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為少年粵劇教育提供不同項目的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在這方面的資助更早,但來自粵劇界的負評卻不少。其實所有計劃均來自粵劇界或教育界,成效不彰便證明受制本地教育制度,少年根本沒時間接受專業培訓。我想,與其繼續不精準地資助成本效益低的少年粵劇培訓計劃,不如撥出部分資源資助有潛質的少年入讀內地中專戲曲學校,接受6年的全日制培訓。此外,可考慮委託內地戲曲學校開辦與本地戲曲學院課程的中專課程,讓少年人有機會打好基礎。●文︰葉世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