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科界析杭經驗 倡鑄「港研發內地量產」鏈條 建需求對接平台
杭州「六小龍」現象崛起,不僅是中國科創版圖的標誌性事件,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代表委員們紛紛聚焦杭州的成功進行研討解構,希望從中取經探尋關鍵線索,孕育出自家具龐大影響力的創科企業。對正積極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香港來說,如何活用卓越大學科研的豐沃土壤,因地制宜發展成促進產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是當前面對的重要挑戰。香港文匯報結合來自科創界的港區代表委員以及初創企業家的深度洞察,剖析杭州經驗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為香港提供戰略性思考——既要借鑑內地產業生態和政府支援的協同邏輯,更需立足國際化、市場化及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走出一條香港特色的科創「育龍之道」。●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陸雅楠、鍾健文
促進科研成果產業轉化,是完善香港創科生態的關鍵,亦是向杭州等地借鑑突破的焦點。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高鋒集團主席吳傑莊表示,香港創科當前亟需突破「需求牽引、跨境協同、全鏈貫通」的成果轉化機制。
他解釋,香港高校科研實力突出,但產學研轉化率偏低,核心障礙在於「科研評價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即現行考核過度側重論文與縱向課題,導致科研人員缺乏轉化動力。
倡港研發融資 深產業化 莞量產
吳傑莊引述數據表示,香港技術轉移收益分成比例僅三成至五成,且缺乏中試平台,導致「實驗室成果難以跨越產業化鴻溝」,他建議應提高科研人員收益比重至70%,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中試環節;構建跨境協同網絡,依託河套深港合作區打造「香港研發—深圳中試—大灣區量產」鏈條;借鑒杭州「概念驗證中心」模式,建立需求對接平台,引導企業聯合實驗室進駐高校。
「香港在創科發展的資源、政策、資金支持其實相對足夠,關鍵是如何在產學研合作中,打通高校與企業對接的『最後一公里』。」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表示,香港高校在基礎研究階段(0到1)表現卓越,要培育更有活力的創科生態圈,做好科研成果產業轉化,應將香港放在整個大灣區考量,發揮「9+2」城市群的協同效應,如深圳的產業化能力(1到N)、東莞的量產優勢(N到市場)與香港的國際融資平台互補,形成完整的創科鏈條。
港國際化優勢助創企成果遍全球
源自香港城市大學研發技術的創冷科技(i2Cool),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毅豪認為,應發揮粵港澳產業鏈緊密合作的優勢,推動「大灣區製造」的綠色技術走向國際市場,以其公司為例,就是以香港為戰略支點,在港深設立研發中心聚焦技術突破,於廣州生產基地依託灣區工業體系實現規模化量產,進而通過香港便捷的市場准入和國際貿易窗口,將產品在內地、中東、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應用於新能源、建築和電力通訊等多個領域。
在港深兩地從事綠色科技產業的可樂多綠材科技,是由香港科技大學團隊成立的初創企業。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羅文君分享說,在大學知識產權轉移中心支持下,他們採用了靈活的「固定授權費+銷售額分成」專利授權模式,使研發團隊可持續受益於商業化成果,並直接參與客戶技術答疑,令技術更新及回應市場速度提升。
他認同要改革本港大學產學研機制,如設立「產業加速官」,引入市場化團隊縮短技術轉移的路徑。
建「環大學創新圈」 允許大學科研人員創業
愛因半導體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梁琥認為,透過借鑑杭州經驗,香港可改變既有思維落實產學研融合模式,例如在河套地區建設「環大學創新圈」,將港大、港中大、港科大等大學的成果轉化納入統一規劃;建立「教授創業特區」,允許大學科研人員保留教職同時創業,並將知識產權的激勵上限提升至50%。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國宏嘉信資本董事長冼漢廸坦言,過去香港社會文化傾向「穩健」職業路徑,金融、法律等行業長期受青睞,相對「高風險」的創科產業在這種保守性下難免遇到障礙。土地發展政策執行「慢半拍」,也制約了科技創新用地的開發。
「香港土地資源緊張、租金高昂,難以支撐大規模生產設施,且製造業人力資源匱乏,導致中試、量產等產業鏈環節缺失,不少本地基因獨角獸企業因此選擇在深圳設立辦公室,以實現產業化。科研成果只能依賴內地落地,但許多創業者對內地市場規則不熟悉,進退兩難。」冼漢廸認為,這些問題均是要做好科研成果產業轉化需要克服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