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招收來自廣州、湛江中專畢業生的做法一直維持至2020年疫情大爆發前;疫情期間,省港兩地出入不便,往內地招生當沒法進行。近年,內地為中專畢業的粵劇學生提供進修機會,相信來港升讀戲曲學院的人數又較疫情前減少。在未來的日子,入讀戲曲學院的莘莘學子主要是本地生,基於大部分人在少年時期未受過系統式鍛煉,平均的質素和水平也有可能下降。

說回2005年的情況,我從一位戲曲學院畢業生口中得知無論是全日制或兼讀的學生,畢業後大都沒機會加入職業班演出。幸運的或可留在學院做助教,否則,就只好到中、小學或社區教粵劇;有些人更索性找一份全職,粵劇演出只當作兼職或興趣。為了追查原因,我向兩位相熟的班政家請教,發現了兩大原因:一是當時粵劇班仍然維持由紅伶帶自己班底演出的傳統,老倌「埋班」,已帶來一批手下,所以沒有位置吸納新人;二是學院畢業生不一定熟習戲班規矩,劇團聘用了他們,還要安排叔父輩向他們講解戲班運作和習慣,因此之故,也絕少聘用學院的畢業生。知悉本港職業班並未能為學院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後,我在同年向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提出為青年演員打造入行平台的建議。到了2007年,粵劇發展基金正式推出「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資助計劃,香港粵劇演員培訓便多了一層的訓練模式。

如果根據梁寶華教授在《香港粵劇的傳承模式倡議:從師徒制和社區訓練到學院制》一文裏提出的4項關鍵元素:學生、教師、課程、實習,即學院收錄有質素和水平的學生、教師具備專業教學能力和素質、粵劇專業藝術家和學者制訂課程、學員在實習過程中累積經驗及與業界建立關係,也就是說學院的課程裏應該包括到戲班實習,那麼,便不須設立第4層的訓練模式,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加入職業演員行列。可是,以現時香港戲班的運作,大部分的劇團演出檔期短,演員組合經常變更,缺乏排練,演員的演出極靠個人的藝術修為和經驗,自然很難吸納實習生了。因此之故,源於「香港梨園新秀粵劇團」,由類似粵劇發展基金和康文署支持的「八和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仍有生存的空間,直至本港成立由公帑資助的香港粵劇團後,梁寶華教授的寶貴意見才有機會實現。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