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訪北京垃圾焚燒發電廠 變廢為寶成資源中轉樞紐
當重達8噸的垃圾吊抓斗在近25米深的垃圾池上方精準抓取,當堆積如山的垃圾在千度高溫的焚燒爐中化作電能,在這裏垃圾不再是負擔,而是城市清潔能源的來源。2月26日至3月2日,30名來自不同院校的香港中學生赴京開展深度研學。研學首站,他們化身「環保小衛士」走進北京首個現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見證垃圾「重生」之旅。參觀結束後,多位同學紛紛表示,第一次親眼目睹垃圾變「寶藏」十分震撼。對於即將在今年年底投入運作的香港首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1,他們更是期待滿滿,迫不及待想要去一探究竟!●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暢 北京報道
北京朝陽北控焚燒發電廠是北京市環保基礎設施的重點工程。自2008年投運至2024年底,累計處理垃圾量約1,010萬噸,綠色發電36.16億千瓦時,目前已申領超11萬綠色電力證書,為北京市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告別「髒亂差」 獨立除臭焚燒轉電能
「這次參觀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焚燒廠不再是『髒亂差』的代名詞,而是資源循環的『中樞站』。」香港學生張驍深受觸動,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之前了解到香港大部分垃圾目前仍採用填埋方式處理,他一直擔心填埋場飽和後的垃圾該何去何從。此次參觀讓他驚喜地發現,那些焚燒爐裏燃燒的垃圾,竟然能「變廢為寶」轉化成電能,供給千家萬戶使用。
目前,北京朝陽北控焚燒發電廠日均消納處理朝陽區產生的生活垃圾2,100餘噸,約佔朝陽區日產垃圾量53%,每年的發電量可以提供給10多萬戶三口之家使用。
「隔着玻璃只看到成山的垃圾,卻聞不到一點異味!」香港學生譚巍天難掩興奮地表示:「這次參觀真的太讓我開眼界了!我一直對環保很感興趣,但沒想到垃圾焚燒廠能這麼高科技。」 通過參訪他了解到,垃圾產生的臭氣和有毒有害氣體都被風機抽吸到鍋爐進行燃燒,不會向外擴散,垃圾池還設有類似 「新風系統」 的專門獨立式除臭裝置,徹底打破了「垃圾場必髒臭」的固有認知。
港I·PARK1料年底投運 冀可開放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1月12日表示,香港首座轉廢為能設施(I·PARK1)預計在今年底便可投入運作。據了解,I·PARK1位於石鼓洲,佔地16公頃。落成啟用後,I·PARK1預計每天可處理三千公噸廢物,並將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電能,每年可產生約4.8億度電,相等於香港十萬戶家庭的電力需求。
提及這一消息,香港學生們十分激動,張驍興奮地告訴記者,希望新建的這座垃圾焚燒廠可以對社會公眾開放,想去一探究竟,「這次參訪完後,再去看應該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焚燒處理避免了垃圾填埋可能引起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來自香港培僑中學的李焯軒特意記下這個細節,一直以來,他都很擔心維港的水質會因垃圾填埋受到污染,因此十分期待香港首個轉廢為能的垃圾焚化設施,這意味着香港開啟「無廢城市」新階段。
據悉,本次活動由ECOCITY減碳生活基金會、香港STEM教育聯盟主辦,北京控股戰略支持。參與研學活動的學生們後續還將在「中國香港環保科技論壇2025」上分享自己有關環保科技產業的所見所聞,展現出環保科技理念的薪火傳承。
走訪行程有心得
香港培僑中學教師黃南雄:當學生目睹重量8噸的垃圾吊深入垃圾儲存坑操作區等具象場景時,能產生強烈的認知衝擊,這種震撼感比課堂說教更能觸發反思。焚燒廠作為城市「代謝系統」的關鍵節點,其參觀過程實質是引導學生理解現代社會複雜系統運作的契機,有助於培養學生建立「專業技術支撐公共服務」的認知框架,培養系統思維。
隨團老師、減碳生活Eco City Foundation總幹事熊金靈:北控焚燒發電廠建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具有領先於時代的意義。通過實地參觀,學生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垃圾處理的全過程,理解垃圾分類、焚燒和資源化利用的重要性。並且可以同香港新建的I·PARK1垃圾焚燒場做比較,更全面地認識到不同地區在環保技術上的創新與實踐,進一步理解科技的進步和力量。
香港學生李焯軒:通過此次參訪,我了解到從垃圾的分類收集,到運輸進廠,再到焚燒發電,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和操作規範。我計劃回到香港後,把這些細節分享給同學們,告訴大家原來垃圾也可以變成「寶藏」。
香港學生張驍:此次參訪我親眼見證了那些曾經被視為廢棄物的垃圾,如何經過高科技的處理,轉化成電力和熱能,為城市提供能源。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了「變廢為寶」的真諦,也感受到了科技在環保領域中的巨大潛力。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