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昨日公布新一輪「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審批情況,同時新增四個要求,以回應包括香港文匯報等媒體揭露外勞遭剝削的情況。此舉不僅體現政府從善如流、迅速堵塞漏洞的決心,更為外勞政策注入制度化的保障,避免其偏離補充本地勞動力、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初衷。業界應充分配合新措施,充分發揮外勞政策的正面作用,促進本港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建造業作為本港的重要產業之一,其人力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了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旨在通過輸入外勞來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確保大量建造業工程能夠按時順利完成。然而,在計劃實施過程中,一些外勞被剝削的情況時有發生。香港文匯報通過一系列深入報道,揭發有不法中介扣起外勞的銀行卡,以各種名目剋扣工資,嚴重損害外勞的合法權益。有關報道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特區政府高度重視,迅速採取行動,打擊剝削外勞的不法行為,更針對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新增四個要求,堵塞剝削外勞的制度漏洞,體現特區政府從善如流的態度,加強保障外勞權益,確保輸入外勞政策有效落實。
具體而言,發展局提出四項新要求,包括:明確總承建商及分判商責任;禁止招聘代理人向外勞收費;分割代理人職能,負責食宿安排的代理人不得參與招聘及人事管理,費用須事先透明公開;以及要求總承建商指派高層專責監督。
新要求明確了總承建商及分判商在保障外勞權益方面的主體責任;切斷了代理人與外勞之間的經濟聯繫,防止了代理人利用職權對外勞進行剝削;增加了各項服務費用的透明度,保障了外勞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加強了對輸入勞工安排的監督力度。只要切實執行新要求,相信可以杜絕過往外勞被剝削的漏洞。
本港近年面臨嚴峻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本地勞動人口自2018年的高峰持續下跌,低技術職位缺口尤為明顯。根據勞福局發表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計本港到2028年將出現18萬勞動力缺口。為此,特區政府推出多項輸入勞工計劃,包括「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及行業專屬計劃(如建造業、運輸業),目標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下,適度引入外勞填補缺口。
外勞政策的終極目標是補充而非替代本地勞動力。當前建造業配額上限為12,000人,第六輪批出935個配額,政府表示在審批上嚴格把關。然而,隨着北部都會區等大型工程啟動,業界對外勞的需求勢必增加,政府需持續評估政策對本地就業市場的影響,還應積極探索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的長遠之策。例如,可以加大對本地工人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可以鼓勵企業創新科技應用,提高生產效率,等等。
此外,公眾應正視外勞對社會的貢獻。例如,餐飲業外勞填補服務缺口,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建造業外勞則確保基建進度,避免經濟瓶頸。社會各界應消除「外勞搶飯碗」的誤解,才能營造共融的勞資環境。
特區政府此次迅速修補外勞政策漏洞,展現出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優化了輸入外勞的制度,未來更需在執行層面落實跨部門協作,深化與內地相關部門的監管聯動,做好對僱主、代理人和外勞的宣傳教育。唯有如此,外勞政策才能真正實現保障權益與增強競爭力的雙贏,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穩健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