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凡的團隊在「科技引領,聯通全球: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在反詐治理中的新實踐」項目取得初步成果後,下一步是希望透過與香港各界合作,影響特區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以進一步加強全社會的反詐能力。
劉肖凡的團隊在與電訊公司和警方合作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詐騙行為是利用電訊網絡設計或管理上的漏洞而進行,例如來電顯示名稱服務,允許接收方的顯示屏上顯示來電者名稱,而非電話號碼,故其中一種典型的詐騙手法就是利用這一功能,偽裝顯示其他來電者的名稱,以獲取接收方的信任。
標準寬鬆 短訊「無#」難辨真假
劉肖凡特別提到,通訊事務管理局(OFCA)雖已提醒公眾,只有「#」開頭的短訊,才是已登記的短訊發送人,但沒有「#」號又未必是假,巿民並不清楚未有以「#」開頭的名字到底是真是假。這些情況反映出本地對電訊商的管理方式相對寬鬆。
相比之下,內地的通訊管理部門擁有更強的監管權力。「香港長期以來受益於自由市場體制,但在涉及全港市民的公共利益問題上,政府部門也許可以將天秤更傾向於公眾的一方。」
因此,劉肖凡的團隊正籌備與本地電訊商和執法部門合作,並希望通過共同努力,影響不同政府部門制定更嚴格的政策,提升本地電訊網絡、互聯網和金融業的防詐漏洞管理,「要展示強硬的姿態,呼籲基礎設施供應商切實執行防詐騙工作,堵塞漏洞,從源頭上減少詐騙的發生」,而加強政策的嚴謹性和執行力度,將對本港整體反詐騙能力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