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萍、倪夢璟、孔雯瓊、趙一存)多名從業人員和微短劇愛好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微短劇內容同質化明顯,劇情梗概千篇一律,但卻斬獲大量受眾,不能不引起從業者們的警覺。若以分類而論,去年最火的部分微短劇,大多都涉穿越、霸總、復仇等內容,但受眾總能從中看到《灰姑娘》《諾丁山》《王子復仇記》等經典文藝作品的影子。可「就像是方便麵,雖然口味不同,但終究還是方便麵。」影視從業者與多名學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不無憂慮,認為這些微短劇正在毀滅人們對真正電影藝術的認知,年輕人正不自覺地墜入「爽劇」織造的成年童話中。
「就像是高速上剎車失靈了一樣,完全不受控制,一開始便無法停下來。」去年3月開始「入坑」微短劇的福建網友「瓊樓玉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經看了數百部微短劇。她直言微短劇很容易讓人沉迷,不僅上班摸魚時在看,回家家務也不想做,就想躺在床上刷微短劇,根本停不下來。
作家也淪陷 受眾不自覺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微短劇定義為「單集時長不超過10分鐘的網絡劇」。業內人士表示微短劇市場的形成,主要依託於早些年電影視頻賬號講解電影所培養的受眾,在短視頻興起後,無厘頭網絡段子的包裝,成為微短劇製作的借鑒藍本。但歸根結底,微短劇的短視頻屬性未發生改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不諱自己淪陷於短視頻。「我也刷短視頻,每次刷完了,我都批評我自己,又刷了一個小時。然後我就回憶,這一個小時裏面,我刷了這麼多短視頻,是哪兩條短視頻或哪幾條短視頻,留給了我什麼印象。」他同時也表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在短視頻,讀書仍是業餘時間最值得做、最應該做的一件事!
但對於普通人而言,大多數微短劇和短視頻受眾很難有這樣的警醒。多名微短劇受眾均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微短劇的「兔子洞效應」(指個體在互聯網上,無意間被一個主題或興趣吸引,然後進入一個內容探索的漩渦,從而花費大量時間深入某一特定主題或一系列相關話題的現象)令人無法自拔,也在逐漸改變着自身的行為習慣甚至對社會的認知。
南寧90後飛盤、匹克球運動員哈姐表示,自己吃飯、如廁、睡前等時間均被微短劇所佔據。她認為,微短劇的特點就是很適合填補碎片化時間,「我最喜歡霸道總裁愛上我」這種類型的題材,男女主角『養眼』,看起來有點『爽劇』的味道,雖然實際劇情可能很無腦,但這些時段就是很適合無腦劇情,不需要思考就能輕鬆看下去。」
同樣曾十分沉迷「霸總」題材微短劇的桂林80後白領董小姐則表示,這些微短劇劇情「無腦」爽,女主被霸道總裁男主「甜寵」,讓人覺得羨慕。作為一名「不婚主義」者,董小姐認為看劇「磕CP」消弭了生活中面對父母、親戚各種催婚所產生的焦慮和煩惱。

易使青少年陷認知危機
南寧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梁穎濤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霸總、戀愛類微短劇中,無條件寵溺女性等常見的脫離現實橋段,可能會讓青少年認為愛情是不需雙方共同經營,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絕對佔有或者無盡給予。理想化的人物設定會使青少年對現實缺乏客觀認知,可能會使他們的愛情觀過度追求外表或者不切實際的浪漫情節,從而忽略了內在品質和雙方的平等關係與成長,更可能使青少年認為婚姻只是浪漫愛情的延續,使之不能意識到婚姻涉及到家庭責任、經濟壓力、人際關係處理等複雜因素,讓他們難以接受現實中平凡但真實的感情。
廣西某高校社會學教師劉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社會有部分年輕人會幻想一夜暴富,靠婚姻提升階級,以捷徑獲取財富,微短劇的情節更讓一些年輕人聯想翩翩,「一旦現實社會無法達到他們的預期,就在虛擬社會中滿足自己。以劇情中的人物為標榜,在劇集的潛移默化中改變,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和擇偶標準,把虛擬社會的人際關係帶到現實中。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會導致這些人內心產生巨大落差,也許會出現一些不能預見的偏差行為。」
內地去年較受歡迎的微短劇
《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穿越、霸總劇
《朝歌賦》:穿越、甜寵劇
《閃婚老伴是豪門》:中老年霸總劇
《保潔老媽無極歸來》:中老年霸總劇
《五十歲保姆嫁豪門》:中老年霸總劇
《古相思曲》:穿越劇
《夜色將明》:正房手撕小三劇
《我叫趙吳狄》:草根逆襲、霸總劇
《孔雀聖使請動心》穿越、甜寵劇
流量造劇本 領域細分全覆蓋
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微短劇製作方會在短劇選劇本期間,便通過互聯網算法或AI生成等方式,生成劇本梗概,再由編劇進行人工潤色。而由於流量計算呈一定的周期性,使相關劇本很難逃脫當時受眾比較推崇的題材窠臼。「當然更多的原因在於,有製作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複製前面的成功者,吃到紅利。」該人士指出,細分市場上,這些熱門短劇已做到全年齡層覆蓋。以用「灰姑娘」為底層邏輯的微短劇為例,既有女大學生題材的《我在80年代當後媽》,也有錨定中老年市場的《五十歲保姆嫁豪門》,甚至連未成年女孩群體市場也被佔領。
「作為影視從業者我非常頭疼。我女兒只有6歲,前兩天卻用我手機花400多元(人民幣,下同)購買三部微短劇充值。我確認過那些劇只是公主型女兒的故事。但這讓我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王放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目前內地的許多微短劇製作公司良莠不齊。這種情況可能是MCN機構直接轉型,也可能是原本不成熟的影視製作公司或者文化傳播公司在製作網劇。從編劇的邏輯上來講,一拍腦門就出一個劇,那個不叫劇。它讓你在娛樂過程中放棄了思考,浪費了時間。」

內地資深微短劇從業者沈璐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微短劇拍攝最主要是內容和選材。同時也要看準受眾,根據受眾「量體裁衣」,創作適合的劇本。在此基礎上,就是讓觀眾「爽」,「比如看得解氣、過癮、痛快,酣暢淋漓的感覺,這樣觀眾才願意追着看。」但她也坦言,業內很多從業者為了追求利益,會重點拍攝重生復仇、贅婿逆襲、甜寵虐戀,以及治惡媳、老年瑪麗蘇等內容的微短劇,「事實上我們希望國家出台監管措施,把當前的亂象清除出去,正本清源,還我們一片清朗。」
【特稿】傳統影視遭猛烈衝擊
根據德塔文電視劇數據庫,2024年1月至8月長短視頻平台(包括抖音、快手、騰訊視頻、芒果TV、優酷、愛奇藝、嗶哩嗶哩)已有900部微短劇上線,預計2024年數量達1,350部。而同期小程序和App平台微短劇共上線22,615部,這意味着去年內地各平台微短劇上線超過2.4萬部。而據內地互聯網娛樂服務平台貓眼娛樂旗下貓眼研究院發布《2024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數據顯示,2024年內地電影市場上映新片數量為501部,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去年總票房數據425.02億元,較前一年下降約23%。上述數據意味着,雖然微短劇的平均票房只有電影平均票房的2.3%,但微短劇仍以年產超過2.4萬部的規模,撼動了傳統電影市場,改變了民眾的休閒習慣。
製作與成本回收具優勢
上海凡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總監製諶秀峰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微短劇「短、平、快」的高效率與傳統影視劇形成了鮮明對比。傳統影視劇如院線電影和電視劇,其開發和製作周期通常需要3至5年,甚至網絡電影和分賬劇也需要約一年周期,但以豎屏短劇為代表的微短劇,有些項目從策劃到上線僅一個月內即可完成。「微短劇更加扁平化,其商業模式更貼近ToC(直接面向消費者)。無論是通過充值觀看,還是通過觀看廣告免費獲取內容,用戶都可以在各種渠道,如小程序、抖音、快手等便捷地獲取短劇內容。這種模式下,創作者直接面向觀眾,去影響和服務終端用戶,從而顯得更加靈活。」
另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也表示,微短劇作為新興產業,在早前的生產流程上,沒有廣電總局的一些條條框框的限制,這令微短劇能夠在內容與題材上迅速搶佔正規影視劇被禁止的市場。「比如說,廣電總局對傳統影視劇作,曾要求禁止穿越劇。但微短劇作為新業態早期並未納入廣電總局管理範疇,故而很多同類型地質劇集大量湧現,也造就了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改變受眾觀影習慣並對傳統影視造成猛烈衝擊的現狀。」

時長竟成傳統影視命門
面對每兩名網民中即有一名微短劇用戶的市場和用戶習慣的改變,銀都機構(廣州)副總經理謝蔚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感嘆,觀影時間成本已經成為了一個門檻。「成本不只是說票價。要去影院看一部電影,算上往返時間,至少要騰出三個小時的時間,這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提高了看電影的成本。」
多名短劇受眾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微短劇的影響,自己的專注度確實出現下降趨勢,並且喪失觀看長劇甚至電影的耐心。
「手機這種可隨時隨地觀看,幾分鐘一集的劇情,也往往幾分鐘內即可迅速和觀眾建立情感聯繫。」身為電影人謝蔚也有一些無奈,快節奏的劇情推進對傳統影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波。通俗點來說,大家對電影的專注力、耐心都不足了。以前一個半小時都可以很專注地去看電影,現在大家對一部片子的劇情推進從10分鐘變成5分鐘變成3分鐘,如果節奏稍長的電影,大家就不會待見。這對電影的生產、創作帶來的衝擊,已成事實。
廣電總局將出台最嚴新規
針對內地微短劇內容低俗、誘導付費等問題,國家廣電總局1月初在京召開電視工作會議,表示將制定「微短劇管理辦法」,完善視聽內容管理。
這並不是廣電總局第一次出手整治微短劇亂象。早前的《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就曾明確,自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劇將施行分類分層審核,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廣電總局審核,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審核,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為其引流、推送的網絡視聽平台履行平台內容管理的職責。根據規定,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國家廣電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看到一份關於網絡微短劇上線備案成片報審的流程及注意事項,頁面信息顯示,微短劇的審核要歷經多重程序,可謂非常嚴格。例如,在「報審材料清單」中,就有10項內容,包括與樣片字幕一致的片頭、片尾字幕表,分集劇情梗概,成本比例配置報告,以及服化道景專項審核、特定畫面和聲音等使用情況說明等。此外,在系統「網絡影視劇規劃備案」一欄關於題材的申報中,還有要求填報是否屬於「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
2024年11月至12月,國家廣電總局還發布多項針對微短劇片名的管理提示,要求不得以「霸總」等字眼作為片名吸睛引流,防止傳遞拜金、炫富等概念;要求微短劇不得使用惡俗、惡趣味等違背公序良俗的片名,避免渲染極端對立、暴戾等。而各平台也在去年紛紛出手整治違規微短劇。其中抖音平台去年9至11月已累計下架違規微短劇615部。這些微短劇存在宣傳不當婚戀觀、炫富、內容低俗等問題。快手、微信等平台也於上述時期不定期公布下架微短劇或小程序信息。

相關報道:
深度揭秘:微短劇如何淪為黑產引流工具(微短劇透視系列三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