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漆業商會榮譽會長陳劍光表示,建築業邁向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房屋局等政策局已帶頭支持,但若要行業遍地開花,特區政府可進一步提供更多資助計劃,甚至考慮機械人租用模式,降低小型公司接觸這項技術的門檻。美誠工程董事趙松波補充:「同時,政府還應推動相關技術培訓,幫助工人轉型,學會操作和維護機械人設備。」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機械人的引入不僅提升了施工效率,還改變工人的心態。「以前大家覺得自己是地盤工,現在我們的工人稱自己為機械人操控師,工作更有成就感和專業性。」陳劍光笑言。
趙松波亦分享了他的觀察:「一個工人可以同時操作兩至三部機械人,尤其是在重複性高的大面積施工中,機械人表現非常穩定,施工質量也更加均一。」
地盤混亂將妨礙機械人發揮
然而,機械人的引入並非全無挑戰。陳劍光坦言:「地盤環境的整潔與配合是目前的最大阻礙,機械人需要一定的空間來運作。如果地盤環境過於混亂,機械人就無法發揮效能。」他們希望未來能夠更高效地利用機械人技術,將重複性高、危險性大的工作交給機械人,讓人類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工序。
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認為,「智能建築」技術的引入為香港建築業帶來了轉型的契機,縮短建築工期,同時有助解決香港建築業長期面對的高成本與效率問題。長遠而言,這不僅能惠及政府的公共工程,也將讓一般市民受益於更合理的樓價。「內地在這方面的發展已領先一步,不少機械人已應用於住宅建設,例如油漆、打磨及批灰等工序。機械人只需15分鐘便可完成傳統人手需半天至一天的油漆工程,效率提升可達數倍之多。」
同時,智能建築技術能吸引年輕人入行。「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入行,因為覺得地盤骯髒、危險,但現在他們可以在辦公室內用平板電腦操作機械人,工作環境更安全,成功感也更高。」
李鎮強建議特區政府提供更多資助計劃,降低業界引入機械人的門檻,並在建築工程的招標中引入評分制度,對採用「智能建築」技術的公司給予額外加分,以吸引更多企業參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