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5年,香港藝術館就曾舉辦「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期間有48幅展品首次來港,展覽涵蓋雷諾阿、塞尚、莫奈等著名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以時間串連展示了印象派不同時期風格演變的精華。而今二十年過後,當法國印象派的藝術作品再次登陸香港,展出視角頗顯新穎。本次展覽從兩位藝術大師——塞尚和雷諾阿的個人作品和經歷出發,將藝術家的故事與作品深刻連結,使「人」本身的經歷與際遇在藝術作品中得以展現。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已正式向公眾開放。是次共展出52幅來自兩間知名博物館的國寶級畫作,其中更有51件珍品為首度在港亮相。現場同時展出「香港藝術家對話系列」,兩位香港藝術家——楊沛鏗、賴筠婷分別透過藝術裝置和水墨工筆畫,展示他們以塞尚、雷諾阿的畫作為靈感而創作的新作,呈現21世紀香港藝術家對於塞尚、雷諾阿藝術的全新詮釋與思考。
看向車廂外的畫家生活
塞尚與雷諾阿作為僅相差兩歲的同輩人,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在彼此的二十多歲,並在之後的藝術道路上相互扶持,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本次展覽通過將經典作品「同命題並列展出」的形式,使得觀眾能通過對比欣賞,感受兩位大師之間的深刻關聯與影響。
以塞尚聞名世界的「蘋果」繪畫為例,本次展覽在「水果靜物畫」的展出中,並列呈現了塞尚的《蘋果與餅》和雷諾阿的《蘋果與梨》。在同主題繪畫中,觀眾可一覽雷諾阿對於光影與動感的生動刻畫,以及塞尚在結構立體感的塑造。
橘園美術館館長塞西爾·吉拉多提到,在印象派畫作中,「筆觸為自然的邊緣」。以雷諾阿畫作《風景中的裸女》為例,畫家的筆觸令人體不僅極為逼真,更能讓人察覺女子背部的綠色陰影,「自然和人物完全融為一體」。
是次展覽除展出兩位藝術家的系列作品外,另一亮點為香港藝術館精心設計的「教育角」。公眾可在設計逼真的「法國火車站」乘坐「時間列車」,也可通過按壓「出票按鈕」得到一張「車票」,而後坐在火車包廂中,靜靜觀看對面車窗中閃現的兩位大師的生活軌跡,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軼事與深厚情誼。
記者還發現,香港藝術館亦特別設置了互動裝置,以展示兩位大師的模擬對話。觀眾點擊屏幕,即可收看一段塞尚和雷諾阿之間的模擬交談,其中的文字模仿兩位大師的口吻,生動有趣。同場更有兩幅畢加索作品展出,公眾可通過對比欣賞,見證塞尚與雷諾阿對畢加索藝術創作的深刻影響。
香港藝術家的海浪與肖像
觀眾甫進香港藝術館二樓專題展廳,便會見到一幅由雷諾阿創作的巨大《根西海景》投影於熒幕之上,配合有多媒體設備播放出的「嘩嘩」海浪奔湧聲,讓人身臨其境。不少法國印象派畫家鍾愛戶外作畫,他們注重現場氣氛的營造和傳達。在「沐浴者」系列畫作中,塞尚在刻畫人物之餘,亦多將其置於自然景物之中。
受此啟發,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藝術設置,在香港藝術館內為觀眾現場打造了一個「充滿雞蛋花香氣和海風吹拂」的海灘體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沛鏗表示他本次帶來的藝術裝置《遊園:泳者與觀者》中的場景裝置從地面凸起,且表面有「毛茸茸」的質感,大家看到自然就會想要觸摸,「觸摸是可以的,不要攀爬就好」楊沛鏗笑道。他介紹,展覽內的多幅海邊照片,都是來自各個地區的「海邊景象」,希望能讓大家在香港亦有漫步世界海邊的感受。
本次展覽還有不少塞尚和雷諾阿創作的「肖像畫」,「家庭肖像」是其中的重要題材。例如《塞尚夫人的肖像》(1885-1895)繪就了塞尚的妻子,《穿小丑裝的克洛德·雷諾阿》(1909)則是雷諾阿對自己最小的兒子的描摹。這種對身邊人的刻畫也深深影響了香港藝術家賴筠婷。
賴筠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展出的「日常細語」系列均為自己對家人生活場景的刻畫,其間可以看到她一對兒女的成長掠影,「這裏有我女兒大概六七歲時練琴的樣子,這裏是小兒子出生後父女一起給弟弟洗澡。」工筆畫長於細節的展示,令當時當刻的溫馨圖景如相片般重現。本展覽區中亦有一張沙發、一盞落地燈、一書桌的場景設置,賴筠婷為記者介紹:「這就是畫中的一模一樣的場景。」畫中場景即可在展覽現場中體驗,給觀眾一種深刻的互動感。
其中作品《練琴》,主體畫面為女兒在窗前演奏小提琴,但若讀者仔細觀看,便會發現畫面上方有小而隱約的蝴蝶飛舞,正好與畫面下方的貓咪相呼應:貓同「耄」,蝶同「耋」。在中國畫中,「貓蝶圖」是一個固定的主題,以諧音取「耄耋」之壽的美好含義。賴筠婷表示自己居於香港,所描摹的也多是自己家庭以及家附近的景象,她期待通過這種樸素的工筆藝術刻畫,喚起大家內心深處溫暖的情感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