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湖南報道)早上8點不到,湖南永州市新田縣的東昇富硒蔬菜基地員工肖光清同往常一樣,來到家門口的供港菜地,開始每天上午的間苗、除草。近年來,永州市依託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建成大灣區蔬菜類「菜籃子」認定基地121個、認證供港澳蔬菜備案基地110個。種類豐富、新鮮質優的永州菜源源不斷豐富港澳市民的「菜籃子」。

傳統新春佳節將至,供港蔬菜迎來採收旺季,近500名採摘人員正在忙碌。目前,該基地每天需供港蔬菜30噸左右,多時50噸。從這裏走出的供港菜,每一株新鮮蔬菜都帶着「出生證明」,於翌日凌晨就抵達香港,新鮮、安全地進入千家萬戶港人的餐桌。

東昇富硒蔬菜基地有6,500多畝,放眼望去滿是青綠。頭戴簷帽、腳穿膠靴的朱大姐一直彎腰快速間苗、拔草,她今天上午的任務是三壟180米長、1.5米寬的面積,幹完才能收工。

●基地供港蔬菜長勢良好。(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這是第二次間苗除草,半個月前間化了第一次,後面還要間化一到兩次。」肖光清說。

與肖光清一起間苗除草的有30多人,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們分了8個組,上午間苗除草,下午摘菜。肖光清和同事們負責的這片菜地約400多畝,是港人最喜歡吃的新田菜心,15天前播下的種,生長周期為60天。其間,基地會按供港蔬菜要求進行種植管理、生長監測、農殘檢測等。

●上午8點,基地員工在間苗除草。(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摘菜是個技術活」

下午1點,肖光清和同事們來到組長指定的菜地摘菜。今天天氣比較好,早上沒有霜凍,菜葉上沒有露水,這批菜不需要冷鏈保鮮可直接發往香港。5個小時後,肖大姐摘菜約400斤。

●下午1點,基地員工在摘菜。(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這種青菜在咱們這兒叫『菜薹』,在香港叫『遲菜心』。」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婦女日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日谷像一隻候鳥,每年隨着不同季節到各地的蔬菜基地摘菜,和她一起來的還有雲南、廣西等地的姐妹近100人。「基地有大批供港蔬菜訂單,這個春節我們就住在基地。」日谷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從上午10點忙到下午4點多,日谷已經採摘了50多籃蔬菜,每採摘一籃,日谷就要從口袋裏取出一張卡片放進籃子,卡片上記錄了這一批菜的採摘地點、數量、經手人以及目的地。現場工作人員表示 ,蔬菜進入分揀中心後,基地辦公室會給每一批蔬菜填上一份「流向單」——也就是這一批蔬菜的「出生證明」。

●下午4點,自動噴灌系統開始給蔬菜澆水施肥。(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跟隨日谷摘菜發現,每一株菜,她只摘取最頂尖的一小部分,三分之二留在菜地。「供港蔬菜對標準化的要求比較高。農藥不能用,肥料只能用有機肥,收割青菜時切口角度要一致,收割下來的青菜要一般高、一般粗,摘菜是個技術活兒。」工作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照單加工 粗精兼備

傍晚6點,基地的供港蔬菜加工區內,員工們正對下午陸續運來的菜心、奶白、遲菜心、芥蘭進行分揀、切割、打秤、包裝、貼籤。「供港澳蔬菜的種植從播種、施肥、栽苗、管理到最後的收菜,每一步都不能出錯。貨到深圳後,我們還要根據香港客戶訂單需求,分別進行粗加工和精加工。商超、街市、餐廳、食堂等各有不同的鮮菜產品標準。」基地負責人劉文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

●晚上6點,基地員工進行安全檢測。(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夕發朝至 配送到位

晚上7點,貨車司機皮師傅剛將車停穩,工作人員立即對整車進行全方位的殺菌。隨後,4名搬運工人將已經準備好的一箱箱蔬菜裝進車廂。「前面已經有5台車出發了,你看坪裏還停了7台車。」皮師傅介紹,車到深圳要開6個多小時,他要趕在翌日凌晨兩點前將蔬菜送到設在深圳的加工車間再次分揀、檢測。 「我們要在翌日凌晨4點開始按既定路線送貨,供給香港商超、市場的蔬菜早上8點前就能全部配送到位。」劉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晚上7點,供港蔬菜在裝車,該批蔬菜第二天凌晨將到達香港。(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逢出必檢 合格准出

晚上10點多,東昇富硒蔬菜基地檢測中心檢測室燈光明亮,檢測員段雲芬和她的同事正將下午分批抽樣回來的菌菇、辣椒、紅皮蘿蔔等一一擺放,逐一檢測。「這是採摘前的最後一次檢測。此前,這批蔬菜分不同時段進行了三次檢測。」段雲芬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

據了解,這批蔬菜是第二天要採摘的,目的地還是香港。段雲芬所負責的檢測室,只是東昇基地自檢自查的檢測室,基地對每一批蔬菜嚴格實行「初期、中期、後期、採摘前」四檢制度。除此之外,永州海關還要定期進行兩次抽樣檢測,推動蔬菜專業村及供粵港澳蔬菜基地自律檢測室建設全覆蓋,做到逢出必檢、合格准出。

永州地理位置示意圖

永州市農業農村局服務中心主任楊祝學介紹,永州市是長江以南首個、全國第四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市,創新實行「農田到市場」全覆蓋、多層級、網格化質量管控機制,全面推行「兩證+追溯」管理,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追溯管理、品牌蔬菜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品牌蔬菜農產品「身份證」管理三個全覆蓋,所有蔬菜產品一單一檢、一檢一碼、碼碼可查,做到出口蔬菜100%來源可溯、100%質量可控。

智能監測種植 屬地直供快速通關

在新田縣東昇農場智慧蔬菜大棚控制室,51歲的劉井雄留意自動化控制系統和智能感知設備上的數據。每天7點不到,他就來到大棚內,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讓辣椒、白菜、茄子等有機蔬菜茁壯成長。

大棚內,室內溫度達到29℃,柱式水培生菜、大利青菜、巨培南瓜、水果番茄、大紅長匣2號等蔬菜茂盛生長。 劉井雄在手機上打開智能大棚控制系統,室內溫度、濕度、光照一目了然,澆水、捲簾、放風等功能齊全。「有時為應對冬季陽光不足,大棚內有人工模擬太陽光。」劉井雄介紹。

●基地專家正在控制室觀測大棚溫度、濕度、光照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攝)

劉井雄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冬天,外面溫度很低,大棚裏有7-8℃,甚至更高;夏天,室外40℃左右,大棚內可降到20℃以下。智能控制大棚溫度,可提前育苗、移栽。集智慧化、數字化、生態化於一體的蔬菜種植模式,節約用水90%、用肥30%、人工80%。有了「黑科技」加持,傳統生產模式正向智慧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為促進物流通關便利,長沙海關在永州率先開展出口新鮮果蔬監管模式改革,試行供港果蔬拼裝模式,將出口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取樣環節前置到蔬菜種植環節,並綜合日常監測結果,作為放行評定的依據。

生鮮果蔬無需換車

產銷地無縫對接

據永州海關副關長李江民介紹,近年來,永州海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與探索。一是「果蔬拼裝」改革,供港蔬果可通過同一輛粵港兩地車直接申報通關供港,比以往水果、蔬菜分車供港節約了運輸成本;二是「集中申報」模式,大幅節約企業報關時間,提升了供港蔬菜的新鮮度和品質;三是屬地監管+產地直供,以往永州蔬菜供港需到深圳加工換裝車輛後通關,現在在口岸海關和屬地海關的協作配合下,部分永州蔬菜可直接通過粵港兩地車由產地到港市場點對點直供。

記者了解到,這幾項舉措出台後,永州出口果蔬查驗效率提高了50%,通關進程縮短80%,企業物流成本壓減30%。經文錦渡口岸、港珠澳大橋口岸直供快速通關,永州生鮮果蔬最快7個小時就可直達香港市場,無需換車,做到產銷地無縫對接。

「菜籃子」大有文章 永州人回鄉創業

「我2022年5月從廣西回村流轉600多畝土地,種富硒蔬菜。第一年回本,第二年產值達5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湖南振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老闆羅成剛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羅老闆此前在廣西做傢俬產品,年收入500多萬元。當他獲知在家鄉的「菜籃子」產業大有文章可做,於是選擇回鄉創業。

在永州,常年空氣質量優良率將近100%,水環境質量多年保持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20位,霜期短、光照長,受颱風、冰凍等極端災害影響極少,是得天獨厚的優質「菜園子」。

目前,當地各個縣區均有出口果蔬,其中表現亮眼的包括江華、江永、新田等,此外祁陽、雙牌等縣的特色單品在遠洋市場也取得了突破。2024年,永州果蔬共計出口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中國香港110.9億元,佔永州同期果蔬出口的88.3%。

「2024年新招引蔬菜產業單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1個,簽約投資額10.71億元,已投資2.08億元,已開工建設項目7個,已建成投產項目1個。新增出口國家吉爾吉斯斯坦、老撾、印度、韓國、沙特5個。」永州市農業農村局服務中心主任楊祝學介紹說。

相關報道:

新年供港系列︱供港冰鮮豬肉從哪來?如何保證質量?一文詳解

(有片)新年供港系列︱你吃的很多蔬菜,原來都來自這裏!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