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袁穎忻(左一),香港樹仁大學副校長(研究院)、心理學卓越教授、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証實踐及研究中心總監鄧素琴(左二),香港樹仁大學行政副校長、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証實踐及研究中心副總監周德生(左三),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倪子健(左四)。(香港文匯報記者金文博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金文博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金文博 攝)

面對學業、社交和生活等各方面壓力,香港學生的精神健康近來備受社會關注。香港樹仁大學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證實踐及研究中心聯同4間院校進行了全港歷來最大型市民縱向心理創傷的抗逆力研究,逾1萬名香港市民參與,涵蓋戰後嬰兒潮至Z世代(18至27歲)年輕人。研究結果顯示,香港的Z世代年輕人是焦慮、抑鬱和創傷後壓力徵狀最嚴重的群體,約每3人就有1人有焦慮徵狀,抗逆能力也較其他世代低。

研究顯示,創傷與心理健康有重大關連,曾經歷創傷及逆境的群體,均出現較高的壓力 、焦慮及抑鬱徵狀 。

分析顯示,Z世代遇到的創傷普遍比其他世代較少 。16.8%的Z世代過去一年曾目睹死亡或傷害事件 、7.7%失去至親或經歷離婚。另外,12.0%的晚期嬰兒潮世代及9.4%的Z世代表示過去一年受暴力對待,比較平均值高。

協助研究的仁大輔導及心理學系副教授袁穎忻指出,接近1成的Z世代年輕人表示過去一年曾受暴力對待,家長和老師必須倍加留意,為年輕人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

研究亦指出了可減輕創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關鍵的保護和抗逆因素,發現壓力、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徵狀受逆境和創傷影響、因此需要積極培養個人和家庭層面的抗逆力,以減輕與生活逆境和創傷相關的心理健康負擔。在多個抗逆因素之中 ,最為重要的是情緒調節能力。數據顯示,較少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的人 其情緒調節能力明顯較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