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屆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13日在線上舉行,主題為「2025年的中國經濟」。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演講中表示,2025年的形勢相較於2024年會整體回暖,2025年中央政策方向明確,很可能是增長速度不斷下行的趨勢得到逆轉的一年。
解決地方政府財政問題是當下關鍵
李稻葵認為,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是當下的關鍵。過去40多年,地方政府承擔起了經濟活動中「小太陽」的角色,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招商引資,充分展示了政府的力量。但是近年來地方政府活力不再,反而被債務問題嚴重拖累,這不僅影響了GDP增速和實際財政支出,甚至不得不通過一些短期行為,比如倒查企業稅收,來償還銀行貸款。這樣的行為導致營商環境變差、經濟流轉變慢。李稻葵表示,中央財政情況其實是富餘的,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中央增發國債,不再讓國債缺位。發國債的目的是提供金融服務、獲取國際金融資源,也是從本質上解決基建融資期限錯配的問題,拉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債務期限,緩解地方償債壓力。
李稻葵強調,2025年是轉折的一年。儘管股指肯定會出現波折,但全年還是會實現正增長。在房地產問題上,應全面取消限購,或對限購進行網格化管理。
此次論壇發布題為《2025中國經濟展望》的宏觀經濟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具體而言,在需求側,城鎮化和農村人口轉移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居民收入有待提高,7億人尚未完全邁入現代化的生活;在供給側,國民儲蓄率保持高位,科技創新潛力巨大,人力資源總量仍在上升。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則包括:首先,GDP增速過去十多年持續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速降至4.06%,為改革開放以來除疫情期間外的最低水平。實際增速較長時間低於潛在增速有可能導致潛在增速下降,不利於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其次,物價仍然低迷,房地產市場尚未趨穩,股市信心仍顯不足,大量行業呈現內卷式競爭,部分行業出現踩踏式出海,企業營商環境亟需改善。
報告:爭取三年解決地方債務困境
報告認為,中央政策正在積極調整應對,今年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預示更加有力有效政策「組合拳」的落地實施,勢必將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強勁支撐。建議加快加力落實相關政策,包括全面取消房地產限購,中央政府增發全國性消費券,擴大以舊換新政策支持範圍,重點補貼低收入群體,大幅增發國債置換地方債務,大力發展國債市場,爭取三年內解決地方債務困境,同時,將一定比例的間接稅徵收環節後移,切實改善營商環境,穩定外資和民營資本投資預期,以新型全球化引領者的姿態積極主動改善外部環境。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