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國新辦10日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會上表示,2025年財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確的,非常積極,赤字規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力度,安排更大規模政府債券。與此同時,將加大力度支持提振消費。此外,還將推出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舉措,包括文旅行業及其他現代服務業、外貿領域等。
廖岷介紹,2024年財政運行總體平穩,預算執行情況較好。收入方面,2024年9月份以來,隨着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見效、宏觀經濟回穩,財政收入增速當月實現轉正,9月、10月、11月逐月向好。支出方面,財政部門加強資源統籌,保持支出強度,重點領域支出都得到了較好的保障。「總體看,全年可以實現收支平衡。」
「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未來可期,主要體現在力度、效率、時機三個方面。」廖岷表示,在力度上,要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加強逆周期調節,提高財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強度,進一步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增強地方的財力、兜牢三保底線,安排更大規模的政府債券,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在效率上,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加大對穩就業的支持。此外,還將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促進財政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
支持「兩重」項目擴圍「兩新」政策
廖岷表示,根據宏觀經濟逆周期調控的需要,2025年將提高財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國GDP規模是不斷增加的,赤字規模將有較大幅度增加,財政總支出會進一步擴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也會加大,為經濟持續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安排更大規模的政府債券,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增加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限額,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的範圍,帶動擴大有效投資,支持強基礎、補弱項、促發展。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提升政策組合效應和乘數效應
此外,2025年還將加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組合效應和乘數效應,通過公共資金的運用,帶動激發更多的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投資,恢復市場信心,從而為擴大內需和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提供公共服務和保障民生是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功能。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各地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前三季度共向17萬戶企業發放了9億元,惠及62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財政部綜合司司長林澤昌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在穩就業、保民生方面繼續加強投入保障,落實完善政策措施。確保穩崗促就業政策「不退坡」。推出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舉措,配合有關部門,着力支持重點領域發展,包括文旅行業及其他現代服務業、外貿領域等。更好推動小微企業吸納就業。
多渠道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支持擴大國內需求作為第一項重點任務。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這兩個方面。廖岷表示,財政部在2025年將加大力度來支持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增強實際消費能力,「這就是逆周期宏觀調控最主要目的」;支持進一步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範圍,引導撬動更多老百姓需要的大宗消費;用好財稅政策,積極支持養老服務業、文化旅遊等一些新的產業發展。此外,還會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合理安排投向和重點。
「我想強調一點,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財政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工具。我們將密切跟蹤國際國內形勢,適時進行科學設計和動態調整,梯次拿出我們的政策『後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廖岷說。
嚴防新增隱性債務 推動隱性債務「清倉見底」
「為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財政部制定實施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攬子化債方案,合計安排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政策資金。」財政部副部長廖岷10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目前,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額度,12月18日已經全部發行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啟動相關發行工作。這項置換債券政策實現了三個方面突出的成效:一是地方當期的流動性壓力大為減輕;二是債務的透明度大為增加;三是防風險,促發展協同性大為增強。
目前,各地置換債務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個百分點以上,有些地方成本降低超過2.5個百分點,地方還本付息壓力大大減輕。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表示,2025年將會同有關方面做好置換政策落地實施的「後半篇」文章,嚴防新增隱性債務,推動隱性債務「清倉見底」。持續保持「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發揮部門協同監管合力,對違法違規舉債和虛假化解隱性債務等問題嚴肅處理。
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17%同比增18%
「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方面,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部分城市呈現了積極的勢頭,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財政部綜合司司長林澤昌表示,據統計,2024年12月份,重點10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長約17%,同比增長約18%。「下一步,主要是推動政策落實,讓政策效應充分發揮出來。」
擴大專項債使用範圍,允許用於房地產相關的「兩個領域」,都是增加有效需求的政策。在2025年新增發行專項債額度內,地方可根據需要統籌安排用於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這兩項政策都將在2025年逐步釋放。」林澤昌說。
【專家解讀】化債非拆東牆補西牆 助減地方「遠洋捕撈」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財政部相關負責人10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強調,將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政府緩釋償債壓力,增強發展動能。通過一攬子債務置換減少地方債務利息支出,避免因債務到期無法償還而引發的流動性風險,並給地方騰挪出更多資金支持內需,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從以往的「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
「去年11月以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方案的出台及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標誌着中國政府化解地方債務工作的思路逐漸清晰和成熟,這不是『拆東牆補西牆』,而是以化債促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化債。」原新華社新華指數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文龍表示,一攬子債務置換政策旨在通過優化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支出結構,將激發地方政府激勵創新、活躍市場、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債務規模擴大不等於債務風險提升
周文龍表示,債務規模的擴大不等於債務風險的提升,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總需求不足的局面,財政政策必須保持相當的擴張性。隨着2025年中國實行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量可能還會繼續提升。而通過優化債務的結構和使用效率,債務能夠在形成更多經濟增量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把風險控制在最低。「債務規模在現代信用經濟背景下是一定會增加的,國家正在做的是通過把地方從債務困擾當中解放出來,讓地方可以心無旁騖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拉動消費。」
「如果說此前的債務置換政策是一場『及時雨』,那麼接下來有關部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就是將打造債務防風險建立長效機制,形成一套完備的『灌溉系統』。」周文龍談到,財政部提出堅定不移嚴防新增隱性債務,保持對違法違規舉債和虛假化解隱性債務問題零容忍的高壓監管態勢,阻斷地方違法違規舉債路徑,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旨在建立起一套高水平的、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的體制機制。之前,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償還債務而出現了「遠洋捕撈」、亂罰款等現象,化債措施的落地減輕了地方債務壓力,改善了營商環境,也有利於推動經濟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