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在水下訓練,模擬太空失重環境。 網上圖片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設有設備,可模擬航天駕駛。作者供圖

許多年輕人的願望是成為航天員。那麼,當航天員容易嗎?

選拔航天員分三個階段。分別為預備航天員選拔、訓練期航天員選拔和飛行乘組選拔。

預備航天員的選拔是要經過初選、複選和定選。初選就是進行基本條件審查,包括通過門診檢查、了解申請人的年齡、身高、健康及心理等。亦會篩除有明顯疾病和功能障礙的申請人;複選是對初選合格者進行全面深入而細致的醫學生理耐力和心理等檢查,以了解申請人有無臨床上沒有表現出來的潛在疾病,確定其機體功能的儲備能力、調節能力和航天環境耐受能力以及心理狀況;進入複選階段時,申請人需要住院一段時間進行臨床醫學檢查,包括臨床各科,如內科、外科、眼科、神經科、精神科、五官科和口腔科等的常規檢查,詳細的實驗室生化檢查和影像檢查等特殊物理檢查。

為了優選出身體健康、身體素質好及對航天環境有較高耐力和適應性的人擔任航天員,醫學選拔細分為臨床醫學選拔和生理功能選拔兩大部分。前者一般採用病史調查、臨床各科常規檢查和特殊檢查三種方法,並分為三級。航天駕駛員必須符合Ⅰ級,航天飛行工程師要符合Ⅱ級,載荷專家要達到Ⅲ級。後者是對申請人的腦功能、肺功能、心血管功能進行測評,通常分為一般生理功能選拔和航天特殊環境因素耐力選拔兩大部分。

通過預備航天員選拔的申請人,就可以進入航天員大隊進行訓練了。相信不少年輕人都覺得可以過關。那麼,我們便進入下一階段了。

進入航天員大隊進行訓練後,預備航天員還要經歷訓練期航天員的選拔和飛行乘組的選拔這兩個階段。這不單要考察航天員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還要考察航天員的文化技能水平以及乘員組整體效能的情況。由於受檢查條件的限制,因此有些人的疾病或思想、身體、心理、訓練成績等方面的問題,只有在有一定生理和心理負荷的訓練過程中才能暴露出來。

訓練期的選拔是為了在訓練過程中全面考察預備航天員的作風、知識與技能等查找問題。在訓練期間,每名航天員每年還要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只有在訓練全過程中考評合格的預備航天員才能成為正式的航天員。

正式航天員不一定能上太空

不過,成為正式航天員並不意味着就能去太空,因為他們還要通過飛行乘組的選拔,即便是已經上過天的航天員,想要再次上天,也需重新參加選拔。飛行乘組的選拔是為了完成某次航天飛行任務,從正式航天員中選拔出最佳組合,該選拔貫穿於某次飛行任務。訓練直至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發射當天才結束, 它不光評價每名航天員的條件,還評價乘組的整體效能。

因此,一個載人航天飛行乘組通常由不同類型的航天員組成。具體選擇誰上天執行任務與航天員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各項訓練的綜合成績、乘組中航天員之間的心理兼容性以及所要執行的航天任務特點和要求等有關。因此,在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前六個月至兩年,就需要確定飛行乘組,從而使乘組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訓練,熟悉所要完成的任務,如出現問題還有調整的餘地。

至於航天員的訓練內容,我們有機會再分享。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今年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