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曾經犯下嚴重過錯,在承擔悔意及罪責的同時堅持進修,為的是要證明自己仍有希望不想放棄,也是為了要在領證書的一刻,沒有隔閡地與至親相擁—在囚者曲折艱辛的學習路,就是這樣的一回事。經歷24年鐵窗苦讀,赤柱監獄在囚的阿俊(化名),昨日正式獲香港都會大學頒授教育博士學位,成為香港首位獲本地大學頒授博士學位的在囚者。他在證書頒發典禮與一眾追求知識的在囚者分享說:「I can, so can you!」(我可以,你們也可以)他直言,自己不斷學習的一大動力,是希望每年都能出席證書頒發典禮,給雙親一個深情擁抱。除了如願與父母相擁,阿俊還向他們承諾:「雖然遲了很多年,但我希望讓你們知道,我生性、我懂事,你們可以放心,不用再擔心了。」

特區政府懲教署轄下赤柱監獄昨日舉行年度證書頒發典禮,向38名在囚者頒發學業證書。他們共考獲67卷合格成績,其中36卷為優良,當中一人獲都大頒授通識教育博士學位,一人獲學士學位,兩人獲頒副學士學位。非政府機構及社區團體代表、社會賢達,以及在囚者家屬百多人出席見證。

●經歷24年鐵窗苦讀,阿俊成為香港首位獲本地大學頒授博士學位的在囚者。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現年51歲的阿俊是昨日典禮的主角之一。中四已輟學的他,年輕時犯下嚴重罪行須長期監禁。在監獄中他除了靜思己過,也希望透過學習尋找答案,為人生負責。自2000年起阿俊在獄中修讀會考課程,2004年開始遙距修讀都大(前身為香港公開大學)課程,先後完成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及教育碩士學位。其後,他再花8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昨日獲都大校長林群聲及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錢志安頒發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夢想。

「之前我幻想過好多次,博士畢業到底是什麼情景,又是什麼心情,但無論我幻想再多次,都不及我站在台上的此刻心情。我想講,我得,我做到,原來我都做得到!」阿俊在典禮直言,自己當初決心讀書的原因非常簡單,「不希望自己有太多時間胡思亂想」,加上對自身人生有着眾多疑問,希望通過學習尋找答案,更重要的是希望給家人看到,「雖然我在坐監,但是我不想放棄!」

縱遭冷言嘲諷 家人後盾成動力

監獄中的學習環境並不友善,更難受的是期間遭受的冷言冷語:「你都坐監啦,無前途,無希望,點解仲要讀書?讀得再好,有人會請咩?可以放監,都不知是什麼時候的事。」無數人「勸」過他放棄追逐博士的理想,認為是「無可能」、「無奇跡」,「平時我還可以當說笑,但當夜闌人靜,孤零零對着四面牆時,這些話有時也會變成負面情緒『偷襲』我。」這令他自己也不禁懷疑過,為何要如此辛苦地捱下去。

每當產生懷疑時,阿俊都會想起家人,「只因他們從未放棄我,當我告訴他們考試合格,可以畢業,他們比我更開心,我就知道自己的努力並無白費。」

在分享過程間,特別邀請了父母上台,「媽媽,很久以前你跟我講過一句話:『媽媽還在,我不許你走先過我』,我知道你這番話,是怕我胡思亂想、做傻事,我一直銘記於心。」阿俊又記得,十年前在同一會堂上,首次主動擁抱母親,「(當天)你很開心,而這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學習,希望每一次、每一年都可以有機會(給你擁抱)。」

阿俊又跟父親說,以往從未聽過父親讚賞,「好似在你心目中,我是一個很沒用的人,而為了成為你心目中的驕傲,所以我亦一直努力讀書,希望我今天小小的成就,能否成為你心目中的驕傲呢?」

●俊爸在分享環節時為阿俊抹掉眼淚。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父:努力無白費 母:喜見兒生性

阿俊一家三口在分享過程中一度激動落淚,父親形容阿俊的努力並無白費,鼓勵他繼續努力,母親笑言兒子昔日比較懶散,如今看見他有很大改變,非常高興,感謝懲教署職員和各方照顧,又寄語一眾在囚學員繼續努力,將來回饋社會。

在昨日典禮上,阿俊以一曲《擁抱愛》向父母表達愛意,其後又以結他手身份,與其他在囚者組成樂隊獻唱。另有在囚者與中樂導師合奏表演,並在導師帶領下表演無伴奏合唱。

論文研學習動機 引導在囚者尋知識

阿俊艱辛的求學路,除了獲得專業知識外,也是自我反思和成長的重要過程。「我有很多人生的問題希望找出答案,例如我到底為何會坐監?做錯了什麼?我很希望找出這些答案,而最後也確實找到了。」阿俊說,當年犯案源於個人道德觀出現問題,「我的道德底線很低,所以才會犯案……我的道德觀令我不介意犯法。這是我的問題,而發現這個問題所在,正是我讀書的一大得着。」他期望自身經歷可鼓勵更多囚友不要放棄,努力向前。

反思早年犯案源於錯誤道德觀

從昔日中四輟學,直至如今在獄中成為教育博士,阿俊分享,以往覺得「教育是老師提供知識給我學」,如今則感悟到,學習是建立自我的方法。「我相信老師有一定幫助,但學生也要配合才能一起成長,教學相長。」

他在修讀教育碩士時已跟在囚者分享學習心得,教導他們應付讀書考試,「過程中我體會到,每個人讀書的動機各有不同,對讀書的認知也不同,而這些動機和認知,都會影響他們的讀書效率,因此只要找對動機和認知,就能提升學習效能。」這成為了阿俊的博士論文主題,「我透過訪問身邊囚友,了解他們對在囚的認知,以及對在囚學習的認識,然後將這些訪談內容原原本本騰出來,再仔細分析,以掌握他們對在囚和學習的想法,最後得出結論。」

阿俊在論文的結論是,在囚者對學習的認識會隨時間改變,並且有多層階梯,其中最頂層的認知是「be a better man」(做一個更好的人),當產生這份信念,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學習。相反,最底層的人會認為「讀書只是背書的過程」,沒有動機尋求更高階的知識,故應培養好他們對學習的正確看法、認識和動機。

赤柱監獄在囚者攻讀學位年期

談到未來的目標,阿俊認為自身英語水平欠佳,因此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也在同時進修英文,「如無意外,我下年應該會有一個英文研究的學位將會畢業,這是我未來的計劃。」若日後有機會重投社會,他期望能為青少年服務,「我自己正正是在青少年時期出問題,我相信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或許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到年輕人。」

近年在囚者考取學士學位或以上資格

感激懲教署支援 持續改善學習環境

「有人會問,在監房讀書難不難?我話你聽,真的很難!」阿俊在分享二十四載在囚讀書生涯時,坦言無法上網找資料,只能查實體字典等,都是在囚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難關。惟他同時提到,懲教署會為他們提供很多人性化支援,並且會與時並進,包括近年有電子詞典、平板電腦等現代設備,持續改善學習環境。

阿俊形容自己從來不是優秀學生,「初初我還膽粗粗,明明不太識英文,卻用英文進修,結果要拿着厚厚的字典查生字,寫到厚厚一份教材,每頁都滿是解釋。」這本字典伴隨他走過廿載學習歲月,至今仍在其桌上。

由於監房無法上網,查找資料做功課、寫論文都不容易,阿俊只好拜託朋友或教授為他帶來一大堆文件,讓他從中找出需要的資料,故學習上往往需要比一般人更花時間和更有耐性。

●在囚者與中樂導師合奏表演。

獲酌情安排使用電腦

他同時非常感激懲教署職員提供的各項人性化支援,「例如職員見我四五點早起讀書,會開燈給我,又例如我急需到電腦室用電腦時,都會酌情安排我使用。」都大亦定期安排了導師到院所教導在囚者。

懲教署二級校長蕭佩芬表示,阿俊經歷超過二十年學習,實屬不易,「他初進來時未必是很踏實的人,但透過學習、教育,見到他作出很大改變,與家人的關係亦然。」她認為這正是進行更生工作的意義所在,因此懲教署會盡力為在囚者的學習提供協助,包括提供放有逾7,000份學習材料及電子書的平板電腦,供他們學習使用。

她又介紹懲教署近年成立的立德學院,予合資格申請的在囚者全日讀書,去年已誕生首屆應用教育文憑的畢業生,「全部75人都獲合格成績,部分亦有意進修,因此已進一步跟都大合作,提供通識教育副學士課程給他們升讀。」目前共有15名在囚者修讀全日制課程,另有約40人以兼讀形式進修,同時為他們提供職業相關訓練,有助日後繼續升學或就業。

都大校長:見證逆境成才成果

●都大校長林群聲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昨日典禮上,都大校長林群聲表示,在囚學生在懲教院所內學習進修,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是次頒發的證書見證了他們在逆境中追求知識的熱誠和努力的成果。他期望社會大眾不要遺忘有心向學的在囚者,繼續支持都大及相關機構為在囚學生提供資源及支援,協助他們修讀及完成課程,以助他們改過自新、重新融入社會。

都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予光表示,由於無法上網及只能以公餘時間進修等狀況,在囚者學習進度難免較慢,但各項要求均會維持與外間學生一致,「大學必須維持學術嚴謹性,內容、難度、時間都不會有任何優惠的,也因此我們對阿俊現在的成果,感到如此鼓舞。」

他透露,過去也曾有在囚者嘗試攻讀博士,「但難度真是很高,就算是程度較低的碩士或學士程度,其實都有不少人中途放棄……」他強調,校方始終秉承有教無類的宗旨,會盡量配合有志進修的在囚者學習。

●東華三院董事局主席鄧明慧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東華三院董事局主席鄧明慧為典禮致辭時表示,懲教署一直鼓勵在囚者持續進修,同時與社會人士及非政府機構合作,透過多元化的更生計劃,協助在囚者改過自新,重投社會。東華三院於2019年設立東華三院正向人生教育基金,為期六年,為在囚者在教育及職業訓練提供資助。院方已決定將計劃延續五年,繼續支持懲教署,共同締造安穩和諧的社會。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