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於去年中推出「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適度容許航空業相關公司申請輸入10種前線非管理級機場員工,配額上限為6,300個;公共小巴/客車行業亦可申請輸入司機,配額上限為1,700個。粵港直通巴士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劍平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其跨境直通巴公司獲批20名配額,首批6名司機於今年2月開工至今,普遍工作情況理想,未曾接獲乘客投訴。他形容跨境司機因要有內地駕駛執照,近乎沒有本地人願意入行,且每年都有本地司機已屆60歲必須強制退休,「我公司今年已有兩人退休,明年又有3個,本地司機只會愈來愈少,不得不靠外勞,期望可增加輸入名額。」

運輸及物流局發言人日前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則表示,行業計劃至今運作大致暢順,航空業兩輪合共批出了約5,800個配額,截至上月獲批配額中共有約4,200個被使用,約3,600名輸入勞工已到港工作,機管局正進行新一輪機場人力資源調查。政府會參考有關調查結果、計劃的執行情況及持份者意見再考慮未來路向。

至於公共小巴/客車行業方面,運輸署已悉數批出1,700個配額,截至上月已有逾1,170名輸入司機已抵港,當中約850人已在接受培訓及考取駕駛執照後投入服務。運輸署會密切監察計劃的實施情況及業界需求,適時檢討計劃。

議員:輸入外勞須保障本地工人飯碗

勞工界方面,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明白經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部分行業輸入外勞亦無可厚非,但必須能夠證明相關行業是對外勞有一定需求,「不論哪個計劃,必須保障本地工人飯碗,以及讓外勞不會變成廉價勞工。」他重申絕不應出現剝削外勞情況,否則便扭曲了輸入外勞制度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