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特約記者 葉友航)近年各國致力研發新的能源技術,當中發展最快的要數「電網規模儲能」技術。國際能源總署(IEA)就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新增約80吉瓦的電網規模儲能,比2021年增加8倍。
電網規模儲能發展迅速的原因主要有4點,首先是全球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設施激增,然而由於這些發電技術本質上是間歇性的,當它們佔發電量愈來愈多,就可能影響供電穩定性,連接到電網的大型電池可以在電量充足時儲存能量,並在需要時釋放能量,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IEA便預測,到2025年,太陽能發電和電池儲存的組合將比中國的燃煤發電和美國新建的燃氣發電站的成本更便宜。
第二個因素是全球鋰離子電池價格大幅下降,到2025年,電網電池的價格將降至與電動車電池差不多水平,隨着電動車銷售增長放緩以及鋰離子電池過剩情況擴大,亞洲電池製造商將被迫尋找新買家,例如中國的電網電池市場已經超過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
第三個因素是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的電力需求,數據中心使用可再生能源時,需要能夠儲存電力的技術以確保全天候供電。第四個因素是,超越傳統鋰電池的鈉離子電池發展迅速,以中國海鈉為首的鈉電池製造商將於2025年開始大規模生產用於電網儲存的產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