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現屆立法會首三年通過83項政府法案,較上屆同期增加48%。立法會審議工作重速度的同時,亦重質量。有立法會議員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今屆立法會擺脫過去議會泛政治化陰霾,大家都投入全副精神做實事,靈活按需延長會議時間或加會,在議會外邀約官員會面、落區,深入進行政策研究,積極全方位加強行政、立法機關的溝通,確保撥款得到仔細審理,全力支持政府開源截流,同時認真地逐條審議法案,杜絕因一法立而一弊生,工作絕不「求其」。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轄下工務小組委員會委員陳紹雄表示,擴建醫院、興建街市、擴闊公路等工務工程涉及金額龐大,可能達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等。這些項目都會經過長時間醞釀,包括行政機關會先安排官員,透過立法會有關事務委員會向立法會講解為何有需要進行有關工程項目,然後有關事務委員會會在審視該項目是否符合政策原意、施政報告的理念、公眾期望後,再表決是否支持開展有關項目。

工程由提議到表決 審議過程嚴謹

之後,立法會有關工務小組會審視整個項目的施工流程、成本、對市民和環境的影響、施工的難度、替代方案,包括會否產生噪音、環境污染,是否需要斬樹等。

倘官員在工務小組已清楚地將議員的提問一一解答且沒有補充,在這情況下,項目提交財會後就可以直接表決是否通過,整個過程可能長達一年,甚至一年半,取決於有關項目的複雜性,是否涉及公眾諮詢,或者政府是否需要因應議員提出的意見再作調節、修訂,然後再上議會,快則也要3個月、半年。

陳紹雄表示,現時立法會議員經常鼓勵官員當有創新方法可「想做好件事」就要隨時提出來,不用害怕被人惡意抹黑,而是實事求是更好為公帑慳錢,成效顯著,正如早前就有西貢公路改善工程透過在回標中採取創新施工方式,節省達數億元。

雖然議員在立法會的寒假、暑假不用開會,但他表示,大家的工作沒停過,尤其是推動一些有利香港長遠發展的政策措施時都會花費議員們很多時間和心血。

例如,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發展低空經濟的政策措施,一般市民可能不太懂也不太關心,但自己和議員葛珮帆、林筱魯早於2022年1月便成立了「智慧生活促進組」開始推動有關工作,包括多次分別提出施政報告建議、議員議案及相關修正案,自發到深圳、佛山等內地城市考察,約見多位政策局官員,相約特首政策組代表到內地有關低空經濟的國際博覽會考察,與民航處、通訊管理局官員會面等,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利益默默做事。

議員管浩鳴表示,每位議員都會因應自己的背景在議會聚焦不同範疇,加入不同事務委員會,譬如自己有社福背景,就會放多些時間在社福相關範疇,平日也要落區,到不同地區辦事處聆聽民意。

談到市民有時會在會議畫面看到議員「唔見晒影」,他解釋,由於香港立法會的議政模式是每位議員的發言都是面向主席的,而非議員之間互相對比式辯論,所以議員們有時會把握自己發言後的空檔,來處理自身其他公務。

不是大聲罵政府才算「做到嘢」

被問到有些市民覺得議員要罵政府罵得大聲才稱得上「做到嘢」,他認為,自己在議會中既要說出民生困境,也要細聽政府的難處,努力尋求共識點,這才是政治,才是協商,正如社福界和政府應該是夥伴關係,絕對不應是對立關係,而政府要撥款予業界,當然也擔負了監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