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莫楠)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將深港河套地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創科實力的重視。為更好落實國家建設河套合作區的重大戰略部署,香港特區政府今年全力推進落馬洲河套香港園區港深創科園的發展,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0月公布的202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由他主持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帶領政府制訂香港園區發展的整體策略、計劃和布局部署,並於11月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敲定以四大方向全力推進香港園區的發展,目標是在2035年讓河套香港園區全面發展格局形成,整體創科生態蓬勃,協同深圳將河套合作區推至國際領先地位,成為世上絕無僅有的重大科創合作區,而「河套協作」亦成為創科界矚目的關鍵詞。
《綱要》提出循打造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營造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及開闢制度與政策創新試驗田四大方向全力推進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又強調河套合作區由香港園區及深圳園區在深圳河兩側以「 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理念構建而成,是國家唯一實現地理上橫跨兩種社會制度、經濟和司法體制,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重大合作區,區位優勢突出,具有探索與實踐創新制度和政策的必要條件,以支持和服務國家在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加快新藥新療法進程
例如,在生命健康產業發展上,園區會利用香港與內地不同的臨床試驗資源和規範框架,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建設,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臨床試驗支援平台,並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派駐河套深圳園區的大灣區分中心建立密切聯繫,加快新藥和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進程,以及國家和國際標準認證,包括將數據提交予相關地區的監管機構作藥械審批用途,加速新藥及新的醫療器械的臨床應用,帶動醫療相關產業發展。
在《綱要》公布翌日,香港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及深圳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就分別於兩地園區正式開幕,成為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協同發展的首個標杆。香港的試驗所將以「一區兩園」的模式,與深圳的試驗中心合作共建「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為海內外的醫藥研發機構提供支援,協調開展多中心跨境臨床試驗,務求有關臨床試驗可同時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

「四流」研創新便利法
同時,《綱要》強調港深兩地政府會從人員流、物資流、資金流和數據流四方面着手,研究在河套合作區試行專屬的創新便利措施,並會向國家爭取政策支持。在人員流方面,預計日後將有科研人員每日早出晚歸往返港深兩地園區,特區政府正研究以預先登記模式,輔以科技實現「無感通關」,提升通關體驗。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近日回覆立法會時表示,為加快建設並優化河套香港園區的功能,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已倍增至100萬平方米,並會以功能區塊形式劃分,主要設有生命健康科技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和新科技與先進製造區。第一期用地會分三個批次發展:第一批次合共八幢大樓,首三幢大樓會由今年年底起陸續落成。
香港園區明年正式進入營運階段,園區公司正努力推進相關的招租工作,預計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將會在明年下半年開始進駐。園區公司亦已展開園區第二期規劃顧問研究的工作,爭取時間全面推進園區的發展。
政產學研投協作有效 挹百億冀獲千億投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雖然香港的大學基礎科研一直處於高水平,但過去於中下游的成果轉化銜接方面仍有待加強。過去一年間,特區政府積極以多項政策措施推動「政、產、學、研、投」的高效協作,各類科研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亦初見成效。其中,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在今年5月宣布首批24個項目獲資助,加速科研成果邁向產品化。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更聚焦創科領域的投資層面,首次設立1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發揮特區政府的引領作用,希望未來10年吸引整體創科產業投資規模可達至1,000億元,促進香港創科生態系統更完善發展。
八領域24項目獲資助
特區政府近年在創新科技領域投入的資源已超過2,000億元。在此基礎上,本屆特區政府進一步從頂層設計着手,將創科局重組為創科及工業局,以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又發表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5至10年的宏觀發展目標勾勒輪廓。
2024年,香港創科生態於「政、產、學、研、投」的層面正取得關鍵進展。為促進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產學研1+計劃,首批共有6所大學24個項目於5月下旬獲資助,每個項目可獲1,000萬元至1億元資金,涵蓋健康及醫藥科學、新材料及新能源、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等八個領域,是加速推動科研成果「從1到N」向產業轉化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項100億元、旨在推動下游新型工業發展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為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性創科產業的企業,在本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設施提供資助,亦在今年9月接受申請,每家企業可獲最多2億元資助,獲資助的企業聘用研究人才時,更可獲額外資助。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發表的最新施政報告,則聚焦在創科投資方面,包括檢討現有的創科創投基金,調撥其中15億元與業界攜手成立聯合基金,專注於三個戰略性領域: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生命健康科技,以及先進材料與新能源科技領域,以吸引投資資金支持初創企業,持續推動「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新基金引導產業方向
施政報告並提出設立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建立創科產業生態系統;在母基金旗下將設立5個子基金,包括生命健康科技產業基金、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產業基金、半導體與智能設備產業基金、數字化與升級轉型產業基金、未來與可持續發展產業基金,以引導市場投資於這些符合香港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期望未來吸引上千億元的資金投入香港創科產業,塑造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特區政府又推動成立香港新型工業發展聯盟,以匯聚各界人才及資源,構建「政、產、學、研、投」合作平台,包括提供更多融資機會、促進新來港上市企業與本地大學開展創科合作等,推動香港創科和新型工業發展。
明年重點:北都區方案與資助細節
創新科技是香港的長期投資,有香港創科界人士認為,過去一年,創科局確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以突破性思維推動新政策和支援計劃,成功促進香港創科生態良性發展。展望來年,仍有許多工作需要持續跟進,包括盡快敲定河套合作區的各項跨境流動計劃、北部都會區設計方案和時間表等,以及落實施政報告提及的各項創科資助細節,才能助力更多初創公司發展。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表示,與內地的創科合作以及本港創科相關資金方面的細節,是明年需要優先跟進的事項。在人才方面,香港科技行業應要對相關人才需求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需檢視高才與高職是否匹配
他解釋,目前高才通計劃已為香港引入了許多高端人才,但還需要考慮就業機會是否足夠或能否合適配對,明年香港要做到引進高端科技企業的同時,亦能提供更多高端就業機會。在中低端技術人才方面,亦需要考慮擴大人才招募,或更便利大灣區內地城市技術人員往來兩地短期工作。
邱達根又希望,特區政府來年繼續推動航天以及深海項目發展。今年,香港航天和海洋科學參與了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展現出專業水準,若特區政府能持續提供科研政策和充足資金支持,未來香港必可為相關領域貢獻更大力量。
在科技相關法例和規管上,邱達根期望,香港明年底能完成有關數字資產法例的立法工作,並就人工智能(AI)規管方向進行討論,為AI的健康發展提供更靈活空間。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