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黃子晉)香港作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國際化都市,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由治及興的新征途中,機遇處處。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為香港設定新定位,香港各界積極學習有關精神,搶抓機遇,展現出空前的發展動力和決心;特區政府與香港工商界人士積極擴大外國「朋友圈」,「走出去」招商引資,主動創造發展機會;着眼本地,北部都會區建設一呼百應,本地龍頭企業和央企投資逾千億元。香港各界人士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肯定一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主動把握機遇的態度和行動,相信香港這顆「東方之珠」未來將匯聚更多人才和資本,共同開創更加絢爛多彩的光明未來。

積極作為響應新定位 政界冀優化營商環境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強調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決定》指出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對於國家所給予香港的新定位,特區政府積極團結社會各界主動作為。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於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銳意建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建構國際級黃金儲存設施,拓展用家及投資者在港存放和交割實金,帶動投資交易、衍生產品、保險、倉儲、貿易和物流服務等相關產業鏈發展,為金融業開創新增長點;設立「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協助政府制訂政策和長遠發展策略,並加快綠色航運中心建設,發展綠色燃油加注中心;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通過基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包括擴大「電商易」的地域資助範圍至東盟十國;全面革新輸入人才機制,擴大「人才清單」範疇,擴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大學名單。

此外,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等。截至今年11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42萬宗申請,批出約26萬宗,其間有約17.5萬名人才攜同家人來港。中央持續不斷為香港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在特區政府的帶領下,香港各界亦愈發重視對國家機遇的認識和把握。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香港要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需要進一步優化本地的營商環境,降低營運成本,同時吸引更多外國的人才和資金前來香港,作為窗口,讓更多人到內地投資和發展,加強「引進來」的角色。他建議特區政府培養更多熟悉不同地域文化和法規的本地人才,協助外地企業更好地理解和適應香港和內地市場等,共覓新機遇。
倡建跨境平台 助內企在港融資
深水埗區議員林偉文建議特區政府可探討進一步牽頭聯合各大企業、商會構建跨境合作平台,協助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融資,更好將內地商品銷售網絡拓展至全球不同市場,持續下工夫開拓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等,優勢互補,併船出海,共拓商機。
沙田區議員陳壇丹建議,特區政府接下來要繼續積極留住人才,包括借鑑內地大城市吸引人才的成功經驗,探討在合適的社區發展人才公寓,提供高品質的住房和生活配套設施,以及推出相關稅務寬免和政策補貼,租金補貼和醫療保障福利等,支持各類型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
元朗區議員司徒駿軒表示,學習好國家的方針政策,有利香港社會各界配合國家的政策目標,發揮自身的獨特所長,更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把握機遇。他建議,社會各界在宣講國家方針政策時,要做到因人制宜,才能讓大家提起興趣,主動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讓人人都能成為國家政策的宣講大使。
離島區議員劉舜婷建議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在宣傳國家的政策方針時,可更積極開拓不同創新渠道,從傳統媒體、專題網站到社交平台全方位介紹,加強資訊與公眾的接觸面,設法鼓勵市民多角度認識國家。
搶企業搶才成效佳 議員冀增宣港優勢
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帶領香港工商界人士主動「走出去」,向更多國家和地區講好香港營商環境的故事。今年7月,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特區代表團依次訪問老撾、柬埔寨和越南3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開展6天行程。今年11月,李家超赴秘魯參加APEC會議,向國際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其間與秘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今屆特區政府訂立的第一份自貿協定。

無論從合作範疇,還是搶企業、搶人才效果來看,特區政府及工商界的努力都是成果顯著,引進辦目前引進的近70間重點企業,預計未來數年可為香港帶來合共約420億元投資,並創造逾1.7萬個職位。
根據投資推廣署和政府統計處共同進行的最新按年統計調查顯示,今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達9,960間,較去年急升約一成,創歷來新高,該些公司僱用近50萬人,按年上升5%。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公司數目也達1,410間,按年上升約5.5%。
建議邀外國朋友來港考察覓機遇
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去年跟隨李家超到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今年7月又隨李家超到訪老撾、柬埔寨和越南3個東盟成員國。他表示,特區政府馬不停蹄地向外拓展「朋友圈」,商界可以加強落實合作內容。他透露自己下月初將帶一隊40多位香港科技界人士赴印尼考察,了解當地商業運作、參觀獨角獸企業,與當地投資者交流等。建議未來無論是政府以及商界除了積極「走出去」,也可以邀請更多外國的朋友來港,實地考察香港發展機遇。
立法會議員陳仲尼表示,特區政府過去與工商界「走出去」招商引資是行之有效的,未來要繼續深耕國際舞台,包括商界可以主動對標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要,多出去談生意,積極求變,適應新的市場和文化;同時,大家也要主動向一些持有觀望態度的外資方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向上走勢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宣傳香港發展總部經濟,定會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來港。
立法會議員陳祖恒多年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拓紡織業市場,他指海內外工商界都對開拓香港業務、從事供應鏈管理,以及透過香港開拓內地市場和「一帶一路」市場有濃厚興趣,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可以多關注香港傳統優勢產業,本身有具規模和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例如紡織業、電子相關產品的行業、為跨國電商平台提供服務的物流業等,特區政府可以對應優勢產業,引進相應的海內外龍頭企業,將產業集群影響力和經濟效益擴大。
北都區試行「片區開發」 各界盼做好基建規劃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行政長官李家超於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會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加快北都區建設。特區政府及工商界的高層代表團在11月依次訪問佛山、廣州、東莞、惠州和深圳5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巿,透過為期3天的行程了解廣東「片區開發」和產業規劃的成功經驗。隨後有超過80間本地老牌龍頭企業和央企等代表簽署支持和參與北都區發展的意向書,並有35間企業代表簽署企業之間與北都區發展有關的項目協議,總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

倡推優惠政策 做好招商引資
北區區議員譚鎮國表示,特區政府推出「片區開發」的新發展模式是政府守正創新的體現,但北都區要發展不能僅靠政府力量,要與商界攜手,有助在保證政府財政穩健的情況下,有效推動發展進程。作為區議員,他希望在保證民生基建的同時,以市場為推動力,提速提效完成有關建設工程,促進整體香港經濟發展,讓市民更快享受到發展成果。
在加強吸引商界參與北都區發展方面,譚鎮國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強化對外推廣,推出更多優惠政策,就不同發展階段針對性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並主動和商界接觸,邀請更多企業代表實地考察。同時希望政府能夠協調好整體的基建規劃,特別是交通和職住比例安排,在做好產業配套的同時,提升市民居住質量,除了商業考慮外,保留香港特色,做好文化歷史保育,同步做好社區建設。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周厚立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都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並已物色3個試點,加快推動北都區發展。對於不同片區的發展,他認為要汲取內地片區園區商貿和創新開發經驗,制定整全布局藍圖,提升功能配套,做到兩地產業有效對接,吸引本地、內地和海外的龍頭企業進駐。另一方面,要設定不同片區特色定位,發揮以點帶面作用,構建以研發和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制,就創新和工業協作對接更多兩地企業新項目,打造北都區的創新龍頭地位,更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作用。
【區議員手記】打造盛事地標 推港「無處不旅遊」
文/九龍城區議員 黃文莉
(標題為編者所加)
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報告提到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打造啟德體育園為體育和盛事地標等政策,提出用好香港豐富獨特的資源,結合科技、動漫、演藝和影視文化等優勢,做到「香港無處不旅遊」,並計劃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身為區議員,我對此深感認同,這些都是提升香港文化自信,推動香港旅遊業發展的務實措施。
早前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即建議業界提供多樣化旅遊產品滿足不同需求,比如將香港的廟宇文化與地方特色手信相結合,進行銷售,以促進零售業發展。同時,推廣九龍城區的獨特打卡點,以帶動本土旅遊經濟增長。
啟德體育園恰好在我們九龍城區,作為香港最大型的體育基建項目,很高興報告賦予其多項功能,不僅能為市民提供一流的體育場地,還將打造為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和大型活動的平台,吸引全球遊客的關注。這將有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促進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為香港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我們全力支持政府的這一政策。12月,九龍城區議會轄下提振地區經濟小組合辦「寵愛龍城食買玩」活動,推廣九龍城區內特色商舖、小街飲食文化,以及區內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古蹟等。同時,也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吸引市民和遊客到九龍城消費遊玩。
我們與提振地區經濟小組成員一道,全力以赴協助特區政府發展經濟。並向市民宣介施政報告內容,同心同德推動改革,促進香港的長遠繁榮、穩定和發展。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