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秦國繁育出大量驃壯的戰馬,軍事實力大幅提升。圖為兵馬俑。 資料圖片

中國歷史上,在春秋時代有所謂的「春秋五霸」,依稱霸之先後,即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所謂「霸」者,意為霸主,即是諸侯之領袖,與代表長者的「伯」同義,並非蠻橫無理、惡霸之含意。

霸主在諸侯間,起着領導作用,主要在「尊王攘夷」,即是帶頭尊重周朝王室,抵禦夷狄外族。在諸侯間有禁篡弒、制裁兼併之權威。而「春秋五霸」非同期出現,其中常以齊桓、晉文稱道,而輕視秦穆,史家常只說他「霸西戎」而已。其實在「攘夷」方面,他功勞最大,甚至可以說,若沒有他幫助,也沒有晉文公的出現。

在周朝初年,周天子分封天下,秦人所得土地較少,地位遠比東方的齊、晉、燕要低得多。靠秦人努力開墾耕地及積極養馬,終令國力提升。尤其繁育出大量驃壯的戰馬,更令秦人軍事實力增加,秦穆公就敢向強大而善戰的西戎出征。結果益國十二,開地千里。

西周時諸侯暗自擴張,又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視國家軍政如同兒戲,令大部分諸侯對周王朝失了信心,有事也不再勤王,終導致幽王被殺。當時的秦王是秦襄公,他審時度勢,奮起勤王,親率大軍護送幽王之子東遷,建立東周。

這次勤王,是秦國崛起的重要一步,亦促使周平王第一次封秦襄公為諸侯,並把自己守不住、管不了的岐山以西大片土地賞給秦襄公,反正這是西戎已佔之地。並跟他說如能打敗犬戎,取得的土地就賞給你,並封爵立國。

這些誘因令秦襄公非常努力,爭取秦國開疆拓土,提高政治地位的機會,希望與齊、燕等諸侯平起平坐。襄公銳意進取,為日後秦國的霸業奠下基礎,甚至戰死沙場,可惜之後經歷了七代國君,在近170年裏都沒有什麼作為,更得不到封賞。

到了秦穆公時期,廣納賢才、招納謀臣,以仁德之心治民,令國家更加強盛。他準備東擴,重用虞國棄臣百里奚及齊人蹇叔,任為上大夫。他們有王佐之才,將秦國政務治理得很好。

秦穆公準備好與各強鄰諸侯打交道,而東鄰之中,以晉國最為強大,地廣人多,不容輕視。那麼秦穆公準備對晉國強攻猛打、不停征伐嗎?

「三救晉難」 盡顯高義

當然不是。秦穆公反而「三救晉難」,盡顯高義。他知道「道義」和「武備」要兩者並重,無道義不能服眾,而無武備又誰會聽你?第一次救晉,正值晉國因君權問題造成政治混亂。那時,晉獻公去世,其寵妃驪姬害死太子申生,欲立其所生兒子奚齊,嚇得另兩位王子重耳和夷吾出逃保命。怎知奚齊被另一大臣所殺,大臣間亦為「造王」而互相攻殺。夷吾答應以割讓河西八城為酬,求秦穆公協助奪位。穆公遂派百里奚率兵護送公子夷吾回國即位,是為晉惠公,也解決晉國君權繼承問題,就是「一救晉難」。

怎知晉惠公即位後,即背叛自己割地之承諾。穆公心中有氣,但也沒有興兵。不巧晉國大旱,出現嚴重饑荒,只好向西鄰的秦國求援。當時若秦國乘機伐晉,晉實無力抗秦,但穆公覺得這樣乘人之危,形象不好,所以決定開倉助晉救災。此為「二救晉難」。

兩年之後,輪到秦國發生饑荒,要向晉國求救。晉惠公卻恩將仇報,興兵伐秦。如此相比,晉國明顯欠缺道義,何況要打仗,穆公當可奉陪。結果在韓原之戰,大敗晉軍,連晉惠公也俘虜了。

秦穆公這時若要殺晉惠公來祭旗,也無可厚非,而且晉國不能一日無君,那些亂臣賊子乘機造反,甚至可能令「三家分晉」提早發生。但穆公釋放晉惠公,讓他回國穩定政局,是謂「三救晉難」。

從秦穆公三救晉難,可看到他是一位成熟、大度的領袖,能以德報怨;韓原之戰,與晉正面交鋒,更顯其軍事實力,足有霸主之力。不久,晉惠公病故,穆公派兵護送惠公那位流亡在外達二十年的弟弟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

晉文公也是一位英主,他在城濮之戰打敗了強大的楚國,迅速成為一代霸主,可惜在位短短幾年就去世。

秦穆公在三十七年(元前623年) 起兵征伐犬戎,一下子吞併了十二個西戎之國,開疆千里。當時的周天子聽到消息,即派人捧着金鼓致賀,並積極拉攏秦穆公,而秦穆公的霸主地位也就此確立。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