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接獲一對內地夫婦的求助,指有兩名產科醫生涉嫌專業失當,但事隔14年醫委會仍未召開研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醫生涉失當累嬰染菌腦癱 內地夫婦向醫委會投訴竟至今未研訊

香港醫療界發生一宗醫療事故,事主跨境申訴超過14年,卻遭受拖字訣折磨。事主是一對15年前來港產子的內地夫婦,疑先因香港醫生產檢疏忽,未發現產婦帶有乙型鏈球菌,兒子出生時因而受感染,當護士發現問題,負責的產科醫生又延誤4小時返回醫院,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令嬰兒出現嚴重腦膜炎,最終癱瘓及四肢殘障。夫婦為討回公道,奔波向醫務委員會提告,至今對其中一名醫生的研訊無了期押後,對另一名醫生的投訴則被駁回。協助他們的社區組織協會昨日表示,特區政府之前着手改革醫療投訴機制,但仍有部分舊有投訴個案積壓,拖足14年令事主相當折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黎先生夫婦昨日在社協陪同下召開記者會,他與妻子彭女士均為內地居民,即俗稱的「雙非」父母。當年受香港私家醫院宣傳婦產科服務吸引,於2009年來港產子。在浸會醫院分娩前,曾接受一名黃姓的香港產科醫生進行產前檢查,但該名醫生未有為彭女士篩查體內的乙型鏈球菌,令兒子在出生時受感染。

根據夫婦二人的投訴信紀錄,彭女士分娩後感到全身發冷,但負責的薛姓產科醫生只讓彭女士做鼻咽抽取液檢測,而沒有對她做其他任何檢查和治療,也沒有通知嬰兒室護士對其兒子進行預防治療。

黎先生憶述,兒子出生3天後的午夜12時許,開始出現抽搐症狀,其後病情迅速惡化。護士曾於凌晨4時30分與醫生通話,但該名產科醫生並未即時返回,相隔4小時才返回醫院搶救。不過,院方沒有即時通知黎先生夫婦,延至當日上午9時他們才獲知兒子病情。他說:「當時只能待在原地焦急又無奈地等待。」

受到感染的嬰兒未獲即時治療,導致乙型鏈球菌迅速蔓延,出現嚴重腦膜炎,最終癱瘓及四肢殘障。

黎先生補充,當年的產房中,有十多位新生兒,但院方卻沒有安排駐院醫生過夜留守。

投訴兩醫生 一駁回一押後

事發翌年,黎先生夫婦向醫務委員會發投訴信,控告該兩名醫生專業行為失當,其中對黃姓醫生的投訴,翌年被醫委會駁回,對於薛姓醫生的投訴卻遲遲未召開研訊。

2016年,醫委會一度計劃召開研訊,但最終被一位臨時主席押後,之後研訊遙遙無期。

這一等就是8年,黎先生代表律師雖然在2018年時向醫委會提交對浸會醫院在當天的事故報告,以及當天護士與醫生的電話通話內容紀錄兩份文件,並請求重新安排研訊,但醫委會並無任何回覆。

指醫委會僅稱適當時回覆

因疫情阻礙,黎氏夫婦難以往返香港處理投訴,黎先生沮喪地說:「一路都只能等待。」今年10月,黎氏夫婦的新任代表律師重新檢視文件,並向醫委會發信要求告知多年來都未有重新安排對薛姓醫生研訊的原因,但醫委會僅在公文紙上寫下冰冷的數隻字:「將在適當時候回覆。」

社協幹事彭鴻昌表示,醫委會在2018年改革中新增初步偵訊委員會,以改善醫療投訴機制,目標於兩年內處理投訴個案,不過,至今仍有部分舊有投訴一再積壓,「雖然不知道醫委會是以什麼原因批准押後,但理應與投訴人交代,希望醫委會盡快重新安排紀律研訊,還當事人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