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源擴大 多個佳節臨近 欠人手得失顧客
近年餐飲及酒店業人手嚴重短缺,相信不少市民外出用膳時也深有感受,想叫個夥計「落單沖水」都無人得閒理。聖誕節、新年以及農曆新年等節日陸續到來,加上恢復深圳「一簽多行」、內地擴大居民個人遊來港城市等政策實施,香港勢必迎來大批旅客,業界卻因人手不足而由大財變小財,也讓顧客的消費體驗變得很糟糕,做壞店家招牌。有餐飲業界人士估算行業至少欠缺3萬至4萬人手,高峰期人手不足情況更高達五成,期望能透過輸入外勞解困。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餐飲業樓面員工「一腳踢」的情況可謂十分普遍,亦引致顧客消費體驗很差,覺得在港消費是「貼錢買難受」。為改善情況,特區政府於去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不過業界認為政策只屬杯水車薪。CSC餐飲集團副主席、大灣區人力資源及管理人員協會主席黃浩誠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以他旗下的餐廳為例,主要走精緻餐飲(Fine Dining)路線,在高峰期人手短缺高達五成,餐廳其後引入機械人派餐及QR code下單後,人手需求才減緩,但仍至少有兩成的缺口。
在香港現時接近全職就業及失業率接近3%的環境下,他認為如果企業要提高工資搶人手,很多行家都會「捱不住」。
「請外勞是確保有一些重要節日,餐廳可以正常運作。」然而,業界在輸入外勞方面也處於矛盾局面。外勞入職薪酬需符合或高於本地工人的中位數,他認為目前餐飲業的薪資水平已經不低,兼職的時薪都達到50至60元,較法定最低時薪(42.9元)高出逾16%至40%。
再者,外勞對香港工作環境及法規不熟悉,企業需要投放額外資源進行培訓。故此輸入外勞是可紓緩企業的人手緊缺問題,但亦令企業的營運成本增加。
欠人手工作難精細化 影響服務
人稱「醒哥」的香港餐飲管理協會會長楊位醒亦指出,餐飲業以往是有一些「讀不成書」的人入行,但現時大學學位普及化,大學生畢業後不會想入行,因這行常被視為較厭惡性,辛苦且「污糟」,有點像老人院護理行業,這些工作性質也不易吸引年輕人。他指,人手不足影響到整體服務,亦影響了工作的精細化,顧客會覺得香港的服務水平很差,損及店家的聲譽。
醒哥說,現在有些餐廳嚴重缺乏人手,顧客連倒水都要自己動手,服務水準自然下降,「現在香港的出品和服務質量每況愈下,相比之下,深圳等內地城市在消費模式和質量上多姿多彩,這也是顧客流失的一個原因。」引入內地勞工,相信服務水平會有所改善。
「有工無人做」或因工資未符預期
然而,楊位醒亦指出,特區政府對外地勞工的配額限制較多,因為擔心影響香港的長工,所以政策推行得相對謹慎。香港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理事長梁芳遠則認為,香港出現這麼多「有工無人做」的情況,相信是與工資水平不合預期所致,雖然輸入外勞可以幫助企業紓緩人手短缺問題,但認為也需要在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下進行。
楊位醒補充,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除工資因素外,政府也應從加強職業教育上着手,「成為一位優秀的廚師,需要四至五年的培訓」,認為政府人力資源政策要有全盤規劃。
引入自動化技術 減對人手依賴
黃浩誠亦認為,解決方案需平衡僱主與工會之間的利益,他承認這有點困難,建議政府讓更多行業專業人士參與政策制定討論,可能幫助政府制定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的方案。但他亦指出,餐飲企業也須尋求自我優化策略,如引入自動化技術和流程,以減少對人手的依賴。
餐飲業人手不足原因及解決方法
【原因】
●行業常被視為較厭惡性
●大學學位普及化,高學歷年輕人不願入行
●社會人口老齡化,適齡勞動力供應減少
●僱主因成本問題,提出的薪酬福利未如理想
【解決方法】
●政府改進職業教育、完善人口政策
●適時調整外勞配額及薪酬規定
●餐飲業應自我優化,如引入自動化技術和流程,減少人手
●增加少數族裔員工比例
九大關鍵產業人力短缺預測
關鍵產業 2028年人力供求缺口 (供應減需求)
建造業 4.5萬至5.5萬
城市運作 3.9萬至4.4萬
住宿及餐飲業 1.4萬至1.9萬
醫療保健業 1.3萬至1.8萬
旅遊業 9,000至1.4萬
製造業 9,000至1.4萬
零售業 7,000至1萬
社會服務業 3,500至6,500
教育業 2,000至5,000
●資料來源:勞福局《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