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申」(閃電狀)演變金文「神」。

前三期寫了「天時地利人和」,今期寫大家一般不怎麼提及的「神助」。聽起來很玄,其實「神助」既神秘也不神秘。神秘的說法,就是很多事情因緣際會下莫名其妙地發生,如有神助;不神秘的說法,便是很多事情到了某個時間節點,客觀條件充分,自然從量變到質變。相信科學但不只有科學,「神助」可對照前幾期提及過的錢學森思維科學中的「形象思維」及「靈感思維」體系。

「神助」形容在關鍵時刻、在困難或危險的情況下,突然獲得關鍵幫助,古人認為是神靈在幫助。例如在比賽的最後一刻,我方隊友「神助攻」或是對方出現「豬隊友」,讓我方神奇地取得勝利。

「神助」也可以理解為用精神力用心力的時刻、一種思想或靈感的突然湧現,導致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或發揮出色的表現。《道德經》「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指出道(谷神)這種精神力量是永恒存在的,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源泉。《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養生主》「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亦是從精神狀態去解釋這種超越感官的內在感知,「抱神、守神、全神」達到與道相合的境界。

眾多詞語如「凝神聚氣」「全神貫注」「心誠則靈」「收斂心神」「獲得靈感」及「如有神助」等,都是形容進入這種「神助」般的心流狀態。大家都體驗過,如專注用撲克牌疊尖塔、專心抽出層層疊積木及用心在射箭比賽中瞄準靶心等都是例子。

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亦系統地闡述了文學創作中的精神活動,「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強調內在修養和外在技巧的結合,精神與外物的融合,從而達到創作的高峰。

「神」字的甲骨文像神秘的劈靂、朝各個方向開裂的閃電,造字本義為古人祭拜的天公,古人認為打雷閃電是至高無上的天公在操縱,是萬物的創造者和掌控者。《說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其字形採用「示、申」會義。在古代,從示的字一般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其後逐漸演變成為具有豐富內涵和廣泛應用的漢字。

《左傳》更為具體指出「神也者,聰明正直而壹者也。」《易·說卦》更進一步闡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禮記·祭法》則以各種自然神靈解釋「山陵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皆曰神。」《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亦從自然現象角度解釋「陽之精氣曰神。」《孟子》則側重於不可知性「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神助」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很多記載。傳說中黃帝與蚩尤大戰,九天玄女將兵法傳給黃帝,僅用數日就打得蚩尤潰不成軍。戰勝後,九天玄女還傳授諸多知識助他成功統一部落。這故事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詞語「神助」。

傳統文化理論,如奇門遁甲中的八神:值符、騰蛇、太陰、六合、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分別對應着不同的神秘力量和吉凶寓意,也被認為是冥冥之中的「神助」力量。

半開玩笑地說,「神助」在現代其實是一種「必殺技」:「求你別說錯過我其實亦愛我,何以技癢放過我你已彷彿有神助,一關心我已經等於再殺死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深挖。

「天時地利人和神助」四部曲已告一段落。「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最後祝大家:萬事如意,如有神助!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梁家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