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星

吃過枸杞子,也曉得枸杞這種植物。

鎮上原先居住的那個宅院中,西側靠牆處,有一株枸杞,長了幾年了,年年生長年年割掉。後來見有賣枸杞盆景的,蠻不錯。我就把那株枸杞順着旁邊的石牆捋直吊起來,讓它朝着樹的目標長。老家蜂場北面,是一道四五米高的石壩,離地一兩米處,在幾個石頭縫隙裏長出一叢枸杞,不知道是一棵還是幾棵。轄區利溝衞生室內,張慶亮室長盆栽了棵枸杞,已理成樹形,年年開花結果,非常漂亮。

枸杞是茄科枸杞屬多年生木本植物,耐寒,開小碎花。我們這邊的枸杞,多生長在村路邊、坡嶺上,還有亂石堆中亦不少見。其果實成熟後多為紅色。李時珍曾說:「枸杞為兩種樹的合名,如枸棘,莖如杞柳之條,故兼名之曰枸杞。」

枸杞的果實,晾曬乾後軟且微甜,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煲母雞湯時,放上點味道頗佳。我家開始買枸杞子,去野外時若遇上偶爾採摘,都是因其藥食同源,既有益於健康,還是調味之品。在此之前,我關注枸杞,主要因其果實可泡茶、可煲母雞湯,其樹苗長出形後可以做盆景。枸杞耐寒耐旱,在北方室外能過冬,易打理。養一棵枸杞盆景,有形有葉有花有果,一點也不輸其它花卉。

前幾天回老家,聽鐵哥們的媳婦說,她上班那家飯店,再過幾天就上枸杞芽菜。一盤油淋鮮枸杞芽,二三十元。見我詫異,她解釋說,枸杞芽都是到後山的九間棚旅遊區採的,比薺菜還好吃。薺菜作為一種常見野菜,知道的人多,我早就吃過。這幾年,每年春天都挖些品嘗。枸杞芽做菜,是頭一次聽說。鐵哥們的媳婦表示,現在還稍微早點,等再長幾天,六七公分到十來公分長的枸杞芽最合適。

我這個人,喜歡吃野菜。一旦知道了某種野菜的做法,心裏就癢癢,怎麼着得做一次嘗嘗。鎮上我原先居住的那處宅院,現在是我堂妹在住。她每天四五點鐘起床,到附近的一所中學門口賣早餐,時早時晚,回家的時間不確定。院中那棵枸杞,雖然長了四五年了,畢竟不夠大,摘不了多少嫩芽。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由它作參考,預判啥時候到老家田野中採摘合適。堂妹忙,我也忙,一時沒來得及問。

周末,我值班。在樓下停車時,看到花壇裏一棵小枸杞枝條長芽子了。那棵枸杞苗在一排矮黃楊旁邊,匍匐在地上,有黃楊樹擋風,長得自在。其新芽,非常鮮嫩,大多六七厘米長。按照我那鐵哥們媳婦的說法,這個長度的枸杞芽,正適合做菜。老家與單位在同一個鎮,在西部30里外的山嶺上。那兒的地勢雖高,但朝陽,相對溫暖。老家那邊的枸杞芽,長勢應該不比鎮上差。下午下班後,我驅車送母親回老家。剛到家就找了個方便袋,去院東的蜂場。

那處枸杞樹,枝條都是從石牆縫隙裏鑽出來的,很難理造型。就算弄出了好造型,也拔不出來。這麼多年了,有時因枝條瀑布般垂落地上太礙事,被鐮刀割剪子剪,總長不長。但粗短枝條年年在,年年生。分不清幾棵,每年都是一大片。那片綠蓬鬆着,在石頭牆上,非常顯眼。枸杞叢下面,靠牆處放了些閒雜木棒和竹竿。我豎起鐵梯,斜搭到牆上。枸杞枝條上的新芽,有的才兩三厘米長,有的已10厘米左右。那些六七厘米、十多厘米的,比短小點的更肥嫩。掐枸杞芽,掐着掐着就有新發現了。那些10厘米左右的,在底部4至6片葉子處掐,幾乎一觸即斷,非常脆。六七厘米長的新芽,留底部2至4片葉子,一掐即斷。

回到家,我按鐵哥們媳婦說的,先焯水至熟,再冷水沖洗過涼。之後裝盤,撒上蒜末和鹽,澆上味達美。鐵鍋燒油,丟入切碎的乾辣椒炸香,把熱辣椒油往盤中一澆,再淋上點香油,枸杞芽菜就做成了。可惜,家中的香油用完了,未放。初次做枸杞芽菜,沒啥經驗。味達美和油放多了,有點兒鹹和膩。沒香油了,也就沒淋成,少了幾許香。除此,吃起來,味道還是挺不錯的。當然,微微有點兒苦,可能跟過水少有關。枸杞子可泡茶可煲母雞湯,枸杞芽可以做菜,那它可以製成茶葉麼?查閱資料獲知,居然真有枸杞芽茶。其芽性味苦、甘、涼,入心、肺、脾、腎經,有補鈣、降糖、補血、通便等功效,還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保護肝臟。枸杞芽中的多種抗氧化劑,可清除自由基,從而延緩細胞老化。

鐵哥們的媳婦確認,她們飯店裏做的枸杞芽菜,不苦,鮮而且嫩,很好吃。我做出來的微微有點苦,應該是烹飪技術導致。就像薺菜、播娘蒿、蒲公英,還有生菜,處理不好時,多少都有那麼點兒苦,倒也正常。

在老家,摘完枸杞芽,我還掰了一小把香椿。其芽十多厘米長了,很鮮很嫩,我卻沒敢立即做成菜。這個季節的香椿芽,鮮歸鮮,一旦處理不好,常有苦味。我得先問問,尋思好了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