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的犯罪方法層出不窮,網上及電話騙案每日都增加,情況令人憂慮。今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2024金融科技獎(監管科技:監管及風險管理)銅獎得獎者的系統「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希望可解決這個問題。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又稱「高危警示」)由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及香港警務處共同研發,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香港銀行公會支持下,聯同本地40多間主要零售銀行、虛擬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於2023年11月推出的全球首個實時客制化防騙警示機制。
「高危警示」利用香港警務處的詐騙陷阱搜尋器「防騙視伏器」提供的資料配合轉數快,向市民作出警示。當市民經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平台使用轉數快轉賬時,如收款人的轉數快識別代號(包括手機號碼、電郵地址及轉數快識別碼)與「防騙視伏器」內被標籤為「高危有伏」的數據脗合,市民會在確認交易前收到警示,提醒他們詐騙風險。市民無須安裝其他程式、註冊或付費,即可在轉賬的平台直接收到警示,一目了然。
及早發現風險 防止損失
新世代網罪警政善用科技,及時向遇騙的受害人發出預警,建立第一道防線,實現自動化及早干預罪案的嶄新警政模式。縱使受害人不熟悉詐騙手法或防騙意識薄弱,也能由搶眼的警示訊息和按鈕得悉交易屬「高危有伏」,並可按指示取消交易,從而防止損失。
高危警示亦削弱了罪犯使用相同戶口多次收取騙款的機會。尚未啟動警示機制時,每當金融機構收到警方通知某賬戶涉嫌用作進行犯罪活動後,通常需時調查並決定是否限制或關閉該賬戶,在調查期間罪犯仍可不斷重複使用該賬戶繼續進行犯罪活動;推出警示機制後,涉案的轉數快識別代號在市民報案翌日便會被標籤為「高危」,有效提醒潛在受害人被騙風險。
高危警示在合規科技應用方面體現了可持續的公共及私營機構夥伴關係。可靠完善的資料分享和運作模式有助參與的金融機構,以極低成本持續為客戶提供合規服務。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更可根據「高危警示」出現的頻率與模式進行大數據分析,洞悉可疑賬戶和交易。
截至2024年9月共發出超過65萬個警示,大約平均每日2,000個。為加強防範詐騙的效力,除了應用在轉數快,高危警示已於2024年8月延伸至所有網上銀行轉賬及銀行櫃位服務,並預期在2025年初進一步擴展至自動櫃員機交易,以涵蓋近百分百零售層面轉賬。
高危警示在現時的法律框架下,與業界以獨特方式分享數據,從而提升業界的合規效率。警務處會繼續致力拓展開放數據的範疇,為業界締造互利共贏的環境。這項措施回應了預防金融犯罪偵測的重要需求。該解決方案與現有支付平台整合良好,採用方便用戶的方式,無須安裝額外軟件或註冊。系統適當運用Scameter數據庫,在交易完成前提供及時的警告。自動化早期干預方法為網絡犯罪預防提供了實用的額外保護層,有助於保護對詐騙技術較不熟悉的用戶。
該解決方案能夠在案件報告後24小時內更新可疑的轉數快識別碼,有助於維持系統效能。該系統在減少相同賬戶重複詐騙交易方面取得正面成果,顯示其在阻止犯罪活動方面的實用價值。這項公私營機構之間的合作展現了打擊金融犯罪的建設性方法,可為考慮類似措施的其他市場提供參考。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