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型別致的金樂舞俑、難得一見的袖手俑、刻滿詔文的銅權、製作精良的石鎧甲……今年恰逢秦始皇兵馬俑發掘50周年,從1974年當地村民打井時一撅頭意外發現兵馬俑,到如今享譽世界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歷經50年的考古發掘,塵封2,200餘年的秦代地下軍團逐漸清晰展現在世人面前。正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秦始皇陵考古發現展」,精選了50年來秦陵考古發掘成果中有代表性的230件(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現秦始皇陵的面貌、內涵和價值,不僅生動再現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國,更沉浸式帶領觀眾走進盛世強秦的歷史畫卷。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臨潼,史書記載,秦陵建設耗時38年之久,陵墓參建人數達70萬之巨,規模之宏達、埋藏之豐富世所罕見。目前已發現的3個兵馬俑陪葬坑成品字形排列,坑內置有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 2,000 餘件。本次展覽以秦始皇陵考古發掘成果為基礎,分為秦始皇帝、麗山為陵、宮觀百官、地下軍團、皇家苑囿、宮廷娛樂、侍奉如常、幽宮紫台等八個單元。
兩詔文銅權見證秦統一度量衡制
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後,隨即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度。此次展覽展出的兩詔文銅權,便是秦統一度量衡的實證。
「秦朝把皇帝的命令具體分為『制』和『詔』,皇命為制,即皇帝對某件事情的裁定,皇令為詔,即皇帝的宣告。」據展覽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件兩詔文銅權出土於秦始皇陵園西側內外城之間飼官遺址,有17個稜面。權上有小篆刻文,內容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統一度量衡的兩個詔文。「度量衡其實是三種計量測量物體的名稱,計量長短用的器具叫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就是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銅權上的兩則詔文清楚地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制的經過,並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向全國宣告以此權作為標準衡器。
跪射立射俑再現秦軍作戰情景
「與『他』對視的那一刻,我彷彿面對一名活生生的秦代戰士。」參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掘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曾用這樣一句話描述一尊彩色陶俑出土瞬間的感受。
此次展覽展出的跪射武士俑、立射武士俑,便是秦俑戰陣最典型的代表。其中,跪射俑出土於兵馬俑二號坑弩兵陣的陣心部位,其動作為左腿蹲屈,右膝和右足尖抵地,身微向右側轉,雙手屈舉於胸的右側作控弓狀。蹲腰側身不動,坐跨而臀不顯,左膝正對靶標,雙足與右膝抵地構成穩定的三角形,說明秦代步兵的跪射動作已經規範化。而立射俑出土於二號坑東北角弩兵陣的陣表,為輕裝步兵俑,呈立姿持弩動作,其足法、身法、手法等都合理合度,與後來歷代兵書關於立射動作的要領相符合。這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了一套規範的模式,並一直為後世所承襲。
秦俑在寫實的藝術風格之下,又兼具神與形的統一。秦代陶工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和面貌特徵,塑造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秦俑不僅身姿服飾各有差異,連臉型都有「國」字、「申」字、「甲」字等多種,配合表情、鬍鬚、髮型等變化組合,可謂「千人千面」。這也表明中國的雕塑至秦代已臻於成熟,對後世的雕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百戲俑展現秦代多彩雜技
相關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僅把各國諸侯的鐘鼓搬到咸陽宮中,同時還把六國宮廷中善於歌舞的藝人集於咸陽,演出「百戲」。當時,流行的百戲主要包括扛鼎、尋橦、角力、俳優等。在秦始皇帝陵東南部內外城垣之間的陪葬坑內,出土了三十餘件形態各異的百戲陶俑。它們動作各異,有直立狀、雙手捲衣狀,還有一手叉腰一手高舉、雙腿弓箭步、半跪狀等,真實還原了秦代百戲娛樂的場景。 此次展覽亦展出兩件剛剛修復完成並首次展出的百戲俑。
「這件百戲俑上身及腿足赤裸,下身着短裙,手中似握有一細長棒狀物品,同時單腿作金雞獨立,那種正在表演中的姿態生動形象。」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件陶俑是目前已知考古資料中旋盤雜技項目最早的實物例證,形象地展示了秦代多彩斑斕的雜技世界。「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出土於百戲俑坑棚木上方的大銅鼎,這也是目前秦陵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鼎,被譽為『秦陵第一鼎』,此鼎很可能是百戲表演中『扛鼎』的道具,說明扛鼎比賽是受到秦始皇喜愛的一種娛樂項目。」工作人員表示,歷經千年的滄桑,當秦始皇的「百戲團」再次呈現在人們面前之時,它們依然保持着栩栩如生的姿態,讓人嘆為觀止。
「秦陵五十年的考古工作,對於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始皇陵博物院陳列展覽部副主任葉曄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展覽全面展示了秦始皇陵的總體布局、禮制建築、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希望通過這些遺址和出土文物來展現秦代的制度、政治、經濟、軍事、藝術、文化以及精神思想等多方面的豐富內涵,以一座陵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