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香港教育大學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為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訂下清晰願景、原則和發展方向。《藍圖》按六大原則制訂政策,涵蓋四個發展方向共71項措施,是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重要的頂層設計方案。

「六大原則」之中,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首,這是香港應有之義,也是未來發展的最大原則。至於香港文化的特質,正是第二原則所言的「一本多元、海納百川」。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個「一本多元」的說法,其實早在2003年由當時的文化委員會提出。香港過去獨特的歷史塑造了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去看已可見一斑。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收錄了多個漢族的非遺項目,包括「客家山歌」(清單編號:2.17)、「粵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潮州英歌舞」(清單編號:2.5);同時清單也收錄了多個少數族裔的非遺項目,像「世界母語日」(清單編號:3.43)、「排燈節(屠妖節)」(清單編號:3.44)、「提吉節」(清單編號:3.45)和「胡里(色彩節)」(清單編號:3.47) 等,這正是香港文化「一本多元」的展示,即以中華文化為核心,憑藉香港的國際視野,推動匯聚多元文化。

根據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表的《世界旅遊休閒城市發展報告》顯示,「人文體驗是吸引外國遊客來華的主要因素」,而且「遊客最喜歡的前五項文化體驗依次是看劇觀展、文藝小資地打卡、文化場館參觀、演藝/節事和民俗體驗」。推動非遺的發展是未來香港旅遊業發展的關鍵,而香港絕大部分的非遺項目都是源自內地,所以說好非遺故事,也是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

傳承與轉化中華藝術

中華文化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流淌五千年而不衰,倚仗的就是文化自身的「活態傳承」特質。「活態傳承」是一個來自非遺的概念,指的是文化會因應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而不斷再造、轉化和革新。在這無間斷的傳承與轉化的過程中,文化與生活的紐帶也因此越拉越緊。此亦《大學》所謂:「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承與轉化離不開人。沒有人,有再好的硬件,也不能成事。以博物館為例,從上世紀初香港第一間大會堂附設的博物院,經歷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急速發展期(香港藝術館、香港博物館、香港太空館、香港科學館),到今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的相繼落成,香港博物館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目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共有15所博物館,加上私人博物館,合共有約60所。要使博物館得以持久發展,除了需要學術研究、修復保育專才支援外,還需要大量管理、教育和公關人才,他們大都是需要通過跨學科、跨專業培育出來。特區政府應多引入相關人才來港,並推動本地院校培養具博物館管理與專業策展知識的青年新血,使博物館可以推陳出新,生動活潑對外展示文化瑰寶。

推動藝術品拍賣業務

《藍圖》亦提及「藝術品拍賣市場」,指出「目前香港已發展成為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與紐約、倫敦齊名」。經過多年積澱,香港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世界知名,我們要繼承之餘,更要鞏固基礎。香港可以推動建立國際性交易平台,配合香港引以為傲的司法制度,吸引更多買家賣家進駐香港,進行交易。同時,香港也需要加強相關配套服務,例如因應部分藝術品需要在恒溫、恒濕的環境存放,香港可以開發藝術品倉存服務,還有其他如調解服務、鑑證服務和融資服務等,這都有助為香港的拍賣市場帶來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