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居住的劏房天花漏水。 受訪者供圖
●陳女士居住的劏房時有蜈蚣等出沒。 受訪者供圖
●陳女士 香港文匯報 記者北山彥 攝
●孫先生 香港文匯報 記者北山彥 攝
●朱女士 香港文匯報 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昨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49%受訪基層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時間要6年或以上,22%更輪候10年或以上。有輪候16年的單身劏房戶表示,差20分才獲編配公屋單位,但計分制下的分數不斷提升,感覺20分「好遠」。社協指特區政府房屋政策忽略非長者單身人士需要,「簡約公屋」為家庭優先,建議開放輪候公屋滿三年的非長者單身人士亦可申請。

單身不合資格 無法申房津

社協上兩個月訪問131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非長者單身人士,67%受訪者居於不適切居所6年或以上,58%預測5年後仍要租住劏房、板間床或床位,只有不足1%覺得自己有能力購買資助房屋。調查並顯示,73%受訪者冀申請「簡約公屋」,但政府表明家庭優先,64%受訪者對此不滿。

申請公屋8年的陳女士從事飲食業,每月劏房租金加水電費約4,000多元,直言壓力很大,但因單身不合資格申請政府的房屋津貼。她現時居住的劏房不足70平方呎,空間狹窄,環境惡劣,落雨時天花板漏水,更有蜈蚣等出沒,只想盡快上樓改善環境,並希望政府讓非長者單身人士可申請房屋津貼。

申請公屋16年的孫先生在板間房居住,單位有十多名住戶並共用一個廁所,且沒有冷氣,夏天炎熱兼有木蝨。他4年前詢問房屋署,得知差20分可編配公屋,惟計分制的分數不斷上調,他其後多次查詢仍相差20分,慨嘆「不長命或住唔到公屋」。

同樣輪候逾10年的朱女士近兩年因工傷未能工作,靠儲蓄與綜援生活,其居住的劏房面積小,沒有廚房,期望政府對非長者單身劏房戶有安置方案,如讓他們有機會申請「簡約公屋」。

社協倡大增非長者單身配額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非長者一人申請累積約9.1萬宗,佔整體約43%,但每年公屋編配額最多2,200個單人單位,故建議大幅增加非長者單身配額,「政府已找到足夠土地未來10年興建超出需求量的公營房屋單位,是時候考慮增加非長者單身配額。」

她續指非長者單身公屋輪候者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萬元,調查顯示受訪者租金佔入息約31%,但非長者單身人士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的現金津貼,她建議受惠對象涵蓋非長者單身人士,並改革計分制,為居住不適切居所的獨居非長者單身戶加分,並即時開放輪候公屋滿3年的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簡約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