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由香港本地藝術團體TS Crew推動,並與香港藝術家和創意團隊共同創立的文化藝術表演平台「香港·魂」(Hong Kong Soul)再次於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成功呈現多個香港作品,進一步將香港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
TS Crew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不乏優秀的藝術家與作品,但缺乏海外聯繫網絡,藝術家難以「走出去」。「單打獨鬥很容易湮沒。」「香港·魂」希望聚集藝術家的熱力,搭建橋樑,向外展示香港藝術的活力與特色。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魂」提供
「香港·魂」如何煉成?TS Crew藝術總監曹德寶分享道,2022年時,TS Crew正在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發現不少香港藝術家都帶作品亮相,只是都是「自己搞定自己」,非常分散。「我們看到其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演團隊,比如丹麥、台灣、韓國,去到愛丁堡都是一組四五個演出一起宣傳,由他們的文化部或者藝術部門去統籌,有專門的團隊照顧藝術家,所有事情都很有組織。也有專人負責推廣,並趁機介紹自己的文化。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方式,可是為什麼香港沒有呢?我們這麼多人來,但都是單打獨鬥。」
經過和團員們討論,TS Crew打算「膽粗粗」自己來擔當這個組織角色。作為一個藝術創作團體,在藝術行政與推廣方面並沒有那麼多的經驗與資源,但是憑着心中一把火,「香港·魂」出現了。「因為大家都很想做。」曹德寶說,「於是一回來香港,我們就不停聯繫不同人,慢慢這個平台就出現了。」
2023年,「香港·魂」首次亮相愛丁堡藝穗節,將舞蹈家梅卓燕的《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TS Crew的《No Dragon No Lion》與三位女性舞蹈家的作品聯展《The (Hong) Kong Girls》帶到愛丁堡,一炮打響,收穫不少好評。今年再戰,呈現三個劇場演出與兩位藝術家的街頭表演,其中數個節目都獲得4、5星好評,TS Crew更獲BBC News現場專訪,並在直播中展示了《No Dragon No Lion》的精彩片段,讓電視前的觀眾一睹香港藝術特色。
愛丁堡只是開始
「我們的目標,愛丁堡只是開始。」曹德寶說,未來的計劃,是儲存「一袋」代表香港的表演藝術作品,「拿一個出來,就可以代表香港。」然後推廣到不同的藝術平台。「比如愛丁堡藝穗節比較偏向娛樂性強些的作品,我們就推這幾個;又比如未來東京有個藝術節是其他口味的,那我們就帶另外的作品去。慢慢積累。」
他認為,香港不缺好的藝術家與作品,但藝術家往往埋頭創作,「走出去」最大的障礙便是缺乏人脈與關係網。「TS Crew經常在外面演出,正好因為這些經歷而儲了一些connection,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幫忙,而某程度上我們也有這樣的責任去幫忙。」
「香港·魂」聯合製作人沈佩琳則對記者說,建立「香港·魂」這個品牌,是希望充當推動者的角色,更有效地推介香港藝術作品。「對不同藝術節來說,每年收到的申請很多,如果沒有人推介,而他又沒有看過相關作品的現場演出的話,對作品可能會較沒有信心。但如果有已經合作過的團隊(比如TS Crew)熟悉藝術節的口味和品牌,由他們來背書,藝術節就會比較有信心。而在不同的平台上,以一個地方為主題去推介,別人也會更容易切入。比如他對香港有興趣,想要找一些相關的演出,那『香港·魂』就可以比較宏觀地引起他們的興趣。」
「單打獨鬥,很容易被湮沒。」TS Crew 舞團經理及 「香港·魂」聯合製作人盧君亮補充道,「當大家聚在一起,則會產生神奇效果。比如觀眾原本只想看音樂節目,但是看到這個平台上還有當代舞、馬戲等,就會有一個關於香港藝術的整體印象。」
節目類型有門道
選擇在愛丁堡呈現什麼類型的作品,亦有其背後的考慮及策略。曹德寶分享道,愛丁堡藝穗節的特點是,不同場地適配不同節目,「比如2023年《The (Hong) Kong Girls》比較小型,又是半實驗性的作品,就很適合一個叫做Summerhall的場地。他們要節目,我們便抽這幾個節目過去。」精準的配對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因為TS Crew的背景是舞蹈界別,於是頭兩年的「香港·魂」,阿寶傾向於向自己熟悉的界別入手,所呈現的作品中,舞蹈佔了大頭。「當然目標並不是只有舞蹈,比如今年就有了劇場作品《Must I Cry》,明年我們希望有一些音樂家或者團體來參加,希望整件事越來越立體,帶更多種類的藝術家,或者更多面向的香港表演藝術給世界看。」
但他也坦承,舞蹈作品善於營造氛圍,沒有語言壁壘,的確更容易打動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的觀眾。「比較難的是戲劇,始終有語言的限制,如果要觀眾不停看字幕,或者演員轉換語言用英文來表演,都不大可行,難度也高。但我也看到一些可行的例子。例如早前我在倫敦看舞台劇《千與千尋》,全日文,幾千個現場觀眾,完全被它帶動到,真的不得了。但前提是大家熟悉故事情節,可能講日文大家反而覺得更加好。不過這讓我看到,如果慢慢發展下去,戲劇也是越來越可以做到。」
而對於藝術家而言,聚合在愛丁堡也有意外的收穫。沈佩琳就分享,「香港·魂」在愛丁堡演出的日子,不同世代、資歷的香港藝術家們同吃同住,反而有了比在香港更多的細緻交流的機會。而愛丁堡藝穗節觀眾類型特別多樣,除了專業的評論人、藝術界人士外,還有大量普通遊客,資深觀眾與「小白」觀眾都有。他們所給出的反饋也許比藝術家以往去一個藝術節巡演所獲得的反饋更多元,也帶來更多經驗與收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