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南固臺一帶的社區活化工程部分已完成,當中船街公園成為了灣仔區其中一個公眾休閒新去處。根據幾年前區議會文件資料,船街公園的設計概念來自船街的昔日歷史,因此加入了航海元素,將船的結構和線條融入於設計構思其中,通過其獨特空間及景觀讓公眾回憶起灣仔區的歷史。
船街位處皇后大道東一帶,與維多利亞港海岸線相距甚離,為什麼會和船隻有關呢?
其實,現今灣仔很多地方都是填海得來,昔日的海岸是在今日的灣仔道電車路一帶。而船街最初名為洋船街,正是因為當時附近有很多與外國船隻相關的商戶。後來在不同時期的填海工程下,原本離海岸不遠的船街一帶,漸漸與海岸線相去甚遠。因此,漁民供奉的洪聖爺廟會坐落皇后大道東也是一樣的原因。
大強街原是電廠街
香港不少街道名稱的由來都與當時街道的建築景觀有關,能反映當地的歷史文化變遷。上文提及的船街,便能反映灣仔一帶與航運船務事業的關係。
事實上,類似的例子在還有很多,例如北角的大強街,英文名為Power Street,源於昔日北角有一家發電廠,發電廠英文是Power Station,亦由於以往政府人員翻譯水平有限,於是出現了大強街這個翻譯不準確的街名。而北角一帶也有琴行街、書局街等,琴行街的名字源於昔日曾福琴行將廠房設於這一帶,因此街道名字與琴行拉上關係;書局街是源於商務印書館的廠房坐落於此,因而得名。至於灣仔鵝頸橋一帶的堅拿道東,就是源於昔日的寶靈頓運河,「堅拿」就是運河英語Canal的音譯。
此外,十九世紀英國殖民管治時期,喜以人物作為街道名字,今時今日不少巿區主要道路都是昔日港督的名字,例如軒尼詩道、彌敦道、漆咸道等,也有部分街名來自昔日官員、社會精英、英國或在港外籍名人,例如中環一帶的遮打道、干諾道(東)(西)、畢打街等;九龍麼地道、佐敦道等。
銅鑼灣一帶的街道名,更與渣甸洋行(即怡和洋行)關係密切,英佔時期,渣甸洋行買下東角即現今銅鑼灣一帶的大幅地皮,建立倉庫和碼頭,次年更將總部由廣州遷往香港,現時銅鑼灣區內的勿地臣街、百德新街、敬誠街等,街名都是源於渣甸洋行的高層大班。
以上提及的街道名和故事,僅為小部分例子,香港街道名字的由來,在很大程度上見證了香港這個社會的時代變遷。因此,要是希望認識香港城市和各區發展的歷史,認識街道名字會是一個不錯的入門引子。
●羅展恒(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