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匆匆》這篇文章,曾被納入第一版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綱要》指定朗讀篇目中,但是在2000年的版本中把它撤掉了。2023年新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綱要》,又將這篇文章納入為指定篇目。

要朗讀好《匆匆》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努力架起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橋樑,才能把握好文章朗讀的基調,使聲音更切合文義,更好地表達內容。

我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會讓同學先說說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作者的思緒與情懷。同學們大多能夠理解作者對於時間流逝的惋惜,對於青春逝去的感嘆。對文中焦慮和苦悶的理解,也都只是在「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這個層面。但是當你了解《匆匆》的寫作背景,你對這篇文章便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

歷史上的「國民大革命」發生於1924年。那是一個包括了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參加的人民革命運動。在大革命爆發之前,有一個相對長的醞釀期。在那段醞釀期,很多充滿激情的青年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渴求改變國家的命運,渴望國家從災難中走出來,希望自己對國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他們的思想鬥爭是劇烈的,是波瀾壯闊、紛繁複雜的,但是他們又沒有任何辦法去拯救國難,去推動變革。他們猶豫在進與退之間,他們徘徊在衝與匿的邊緣。他們知道自己該有所作為,但做又該如何做?在為民請命與自我保身兩者間如何平衡和取捨?

《匆匆》體現青年人掙扎無奈

《匆匆》這篇文章寫作於1922年,時代變革下的青年不甘心無所事事、無所作為、無所建樹,在這樣的糾結無奈,徘徊苦悶中,時間的逝去,在朱自清看來是生命無謂的消耗,時間的沙漏一點一滴流走,太陽的光影一分一寸地滑移,大自然的一切都那樣有序地展示他們的生命歷程,而他卻不知所為何然,他不甘這樣浪費生命,他不想做碌碌無為的人,但腳下空無路,眼前茫茫然,生命時針的滴答聲,像是敲動的心鼓,讓他不寧,令他鬱悶,他用連串的問句來捶問自己!

幾句反問,揭示了朱自清的痛苦:「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他們到了哪裏?又藏在何處呢?」「聰明的你告訴我。」在朗讀這些句子時,你彷彿可以觸摸到那顆年輕的心,感受到它的激越跳動和痛苦的掙扎。

了解這樣的寫作背景,知道了朱自清這樣的心路歷程,你在朗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再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春去春又來,花謝花又開,多少的往事已去了,只有你難忘懷」的閒情雅趣中。

多一些沉緩,少一些輕歡,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

●榮桂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