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創產業藍圖發布 增建新博物館 工廈改建劇場 全方位政策支援
香港特區政府籌備多時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昨日出爐,提出四大發展方向(見表)、71項措施,為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訂立清晰願景、原則和發展方向,致力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等,將全面提升硬件質素,包括在北部都會區建立一所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在九龍公園設立中華文化體驗館,研究放寬不同場地的限制,例如容許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又建議檢討現行「人才清單」完善文創人才庫的生態鏈,以及檢視藝團資助制度等。香港特區政府表示,會提速提效開展工作,並適時優化《藍圖》的措施,期望於2034年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達至2,000億元,就業人數增至26.4萬人,為拉動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相關新聞刊A2)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藍圖》共分成六章,開首先講述香港的文化定位,包括「一國兩制」下一本多元的文化環境,以及詳述本港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現況和願景,再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合共71項措施,當中36項已開展,其餘會於明年內陸續開展。
擬在新發展區興建表演場地
《藍圖》強調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將透過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並提出16項針對性措施。除了於北部都會區建立一所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在九龍公園歷史建築內設立中華文化體驗館等,《藍圖》亦建議由明年起定期更新香港非遺清單及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每年重點介紹一些突顯香港深厚和別樹一幟的文化特色項目,推出「香港非遺月」;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推廣嶺南文化特色;以及通過「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電影業界製作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電影等。
在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方面,《藍圖》提出提升硬件數量和質素,以配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具體建議,包括研究放寬不同場地的限制,例如容許戲院用作現場表演、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或黑盒劇場;善用多功能的啟德體育園、香港體育館及其他康文室內外空間為文藝活動提供場地;以及物色土地在新發展區興建表演場地及文創產業設施等,亦鼓勵發展商在其項目加入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設施。
鞏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地位
為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特區政府鼓勵業界多參與國家的文化藝術工作;以及吸引海內外藝團和藝術工作者與香港進行文化交流等。最後一個發展方向為「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主要透過培訓人才與增強市場力量等措施,建設香港文藝創意產業鏈,完善產業化的條件。
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文藝創意產業多元,不同界別環環相扣,《藍圖》是政府一份全面涵蓋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長遠發展的政策文件,為推動未來發展訂立清晰願景原則和發展方向,在加強香港的文化影響力的同時,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建立多樣性的文化氛圍。
他指在草擬《藍圖》期間,根據不同意見和社會經濟變化多次修訂擬稿,充分跟進意見,力求切合業界長遠發展。下一步將聯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演藝學院等重要策略夥伴,以及與不同持份者和本地文藝社群共同合作,攜手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
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是香港經濟發展重要一環。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文創產業在2022年增加價值約為1,221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5%,就業人數超過22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6.1%,對比2005年數字升幅顯著。
另外,香港是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在2023年香港藝術品、珍藏品和古董貿易總額達到1,055億元。
《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發展方向及措施摘要(部分)
【方向一】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
●規劃建設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
●設立中華文化體驗館
●檢視香港博物館的整體規劃
●推出「香港非遺月」
●資助電影業界製作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電影
【方向二】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
●在政府辦公室及設施大樓展示本地藝術家及設計師的文化藝術和創意作品
●規劃建立「流行文化館」
●推動私人市場在香港舉辦更多流行文化活動
●鼓勵發展商在其項目加入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設施
●放寬不同場地的限制,明年展開
●檢視公共圖書館及文化設施的功能和設計
【方向三】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
●加大力度發展本地品牌盛事
●善用內地和海外網絡,加強文化藝術推廣的工作
●鼓勵和邀請更多內地及海外藝團與藝術工作者到香港演出
【方向四】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
●善用西九文化區的優勢,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
●為藝團及藝術工作者提供市場推廣、發售門票、社交媒體等方面的訓練課程
●規劃在大灣區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
●檢討資助藝團的制度
●檢討「人才清單」,加強引進內地和國際藝術界領軍人物落戶香港
●促進本地藝術工作者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專業資格的認證
●檢討「政府管理的文藝場地預訂政策」
●檢討「藝團借用學校場地試驗計劃」
●資料來源:《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