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水十年淨流入逾3萬億 港股市場成交額佔比近20%
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迎來開通十周年。十年來,內地與香港跨境資本流通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截至11月上旬,內地投資者南向交易累計淨流入金額達到近3.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為港股市場的重要參與力量,進一步提升了流動性和交易活躍度,這對於市場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極其重要。同時,南向資金也增強了香港市場的抗風險能力,為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作出了積極貢獻。多位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未來十年,兩地互聯互通機制將會進一步完善,有利提升港股和A股市場的國際化,以迎接香港、上海和深圳等躋身國際金融中心的輝煌前景。●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早在十年前,國家為了促進香港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鞏固和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也滿足國內外投資者的廣泛需求,2014年10月17日,滬港通股票開始交易,這一魅力十足的「資本線」正式聯通了南北。隨後在2015年至2022年兩地基金互認,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和ETF通等先後陸續開通,今年,兩地互聯互通機制已運行滿十周年。
對於兩地互聯互通帶來的利好,基金公司受益無疑最為明顯,並切實感受到互聯互通加深了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的融合,增強了兩地資本市場的協同效應。
豐富投資標的 開闢新收益路徑
博時基金(國際)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得以在香港市場直接參與內地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極大地豐富了公司的投資標的,這樣可以開發並推出多種包含內地資產的創新型基金產品,開闢了全新的投資機會與收益路徑,這在互聯互通機制建立之前是難以達成的。南下資金不斷增長整體上增強了香港市場的活躍度,有助於公司更好地配置投資組合。」
他稱,自2022年以來,ETF互聯互通機制正式啟動,公司有機會將更多具有香港和國際特色的ETF產品引入內地市場,也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了便利,幫助他們實現更多樣化的投資。如果這一舉措進一步擴大,有望進一步增強公司吸引內地投資者的能力,促進內地與香港之間資金的雙向流動,提升ETF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及流動性。
有基金經理認為,互聯互通為香港輸入了龐大的內地資金,提高了香港市場的抗風險能力。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選混合基金經理邢程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互聯互通令香港市場散發巨大的魅力,巨量的內地投資者紛紛南下投資香港股票、基金等產品,自2014年滬深港三地股市互聯互通啟動以來,截至今年11月上旬,南向交易累計淨流入金額升至近3.07萬億元。」南向交易(單邊)佔整體市場日均成交額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15年僅1%升至目前近20%的水平,對於市場的穩定性和健康發展極其重要,同時增強了香港市場的抗風險能力。邢程強調:「互聯互通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融合,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助力投資者完善資產布局
互聯互通同樣也為內地市場帶來很好的效果。前海開源基金經理楊德龍認為,一些外資北上流入A股市場,帶來了先進的價值投資理念和選股方法,縮小了A股與H股的價格差異,提升了兩個市場的定價效率。他稱,海外投資者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重點投資內地新經濟板塊,內地投資者買入港股一些具有估值優勢和高股息的板塊,令其資產布局更加完善。
提升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由於互聯互通採用人民幣結算,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認為,大量國際投資者需把資金換成人民幣才可以投資內地市場,此舉有利香港人民幣市場建設,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和助力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互聯互通十周年重要時間節點
●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
● 2015年7月1日:兩地實現基金互認
●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開通
● 2017年7月3日:債券通開通
● 2021年10月19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開通
● 2022年7月4日:ETF通開通
● 2023年5月15日:互換通開通
● 2023年6月19日:人民幣雙櫃台模式啟用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