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宗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鑒於美國的實力地位及特朗普的風格,美國內外政策調整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令人關注。

2016年特朗普首次執政,明確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開啟大國競爭戰略,對中國挑起貿易戰、科技戰。在執政後期受新冠疫情衝擊和極端反華鷹派「綁架」,特朗普對華大搞「新冷戰」,不僅導致中美關係跌入建交以來最低谷,自己也在2020年大選中失利。

特朗普關稅損人不利己

2024年競選期間,特朗普繼續宣揚「美國優先」理念,繼續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60%甚至更高的關稅。一些與特朗普關係密切的反華鷹派則表示要推動「中美在經貿上徹底脫鈎」,並建議推動結束烏克蘭危機和中東衝突,以便集中戰略資源遏制中國。

如果特朗普重新執政後兌現競選承諾,並聽從鷹派建議,升級對中國遏制,會對中美關係造成更大破壞。不過,與以往相比,如今世界和中國都更熟悉特朗普的極端性和「不可預測性」,更了解美國政治經濟的變化及其外溢效應。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中國堅持底線思維,為應對「特朗普2.0時代」做了更充分的準備。中國認識到,只有更有效地應對新風險和新衝擊,採取更有力的反制,才能更好地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貿易保護是把雙刃劍。中國對貿易戰的立場是「不願打但不怕打」。如果特朗普對中國再度揮舞關稅大棒,並將目標確定為「隔絕中美貿易」,會對中國企業和經濟帶來很大衝擊,這是中國不願看到的。為此,中國正開展積極應對,採取對多國更大力度開放、積極開拓第三方市場、主動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等措施減緩關稅升級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經貿問題歸根結底是做生意的問題,生意是可以談的。但如果美國蠻橫地「大棒橫掃」,中國必然進行反擊。特朗普關稅首先迅速拉高美國的通脹,加大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負擔,中國的反制也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傷害,特朗普關稅損人不利己。

2025年美國新一屆國會開鑼後,共和黨將實現對參眾兩院的控制,為特朗普施政提供便利。不過,就其外交政策而言,如果特朗普在國會反華氣氛的影響下,在反華鷹派政客的鼓動下,全力遏壓中國,中美衝突難免升級,特別在台灣問題更可能出現危機。

特朗普首任期間內,美國提升美台官方交往層級、深化軍事勾連,執意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導致台海風高浪急。如果捲土重來的特朗普對中國升級打「台灣牌」力度,台灣當局很可能在經貿、科技和安全問題上討好美國,對大陸採取新挑釁。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若美台勾連踩踏中國紅線,中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核心利益,中美擦槍走火風險也將上升。

大國競爭需有底線

不過,不管經貿問題還是地緣政治問題,只要中美雙方不「老死不相往來」、不願全面對抗導致「雙輸」,通過對話管控競爭、避免衝突還是有可能的。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二戰結束以來近80年,中美經歷過兵戎相見、冷戰對抗,也經歷過合作共贏,享受過和平紅利。近年經過頻繁交手,中美都對對方的實力、政策與行為方式有深刻認識。俄烏和中東局勢向中美及國際社會敲響了警鐘,戰爭和大國衝突甚至核衝突並不遙遠。大國競爭需要有底線,需要戰略克制。如何在亞太維護和平、維持繁榮,中美兩國負有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