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賊窟救親。網上圖片

中國人自古重視孝道,筆者學校也有教導學生孝道的概念,例如:教導初小同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來自《弟子規》的吩咐,也教導中學同學「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來自《論語》的道理,兩句說話是在教導兒女聽從父母,不要令他們擔心─謹記做好兒女之本分,免得加添父母的麻煩,父母單單為兒女的健康操心,已足夠他們承受了。

筆者在求學時期,曾接觸過《慈烏夜啼》、《燕詩》、《木蘭辭》等這些與孝道相關的文學作品。

《慈烏夜啼》講述幼小的烏鴉痛失母親,這孤鳥留守在母親哺育自己的樹林,「晝夜不飛去 ,經年守故林 」,還悲鳴不已,「夜夜夜半啼 ,聞者為霑襟。」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要珍惜眼前的父母,對他們時常關心,以免愛得太遲。

《燕詩》講述燕子長大後背離父母,繼而墮入愛河、築起愛巢、交配產卵、孵卵哺育、雛燕成長,雛燕長大後又離巢而去。一雙燕子十分悲傷,「雌雄空中鳴」,卻無功而還,「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作者於是重提:「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中國人有句說話:「簷前雨滴水,點滴不分差。」好好孝順父母,為下一代立下孝順的榜樣,好讓他們一代一代傳承孝道。

《木蘭辭》從「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和女兒的嘆息聲揭開文章序幕,然後記述可汗點兵的迫切、女兒代父從軍的決心、攀山過嶺打仗的悲壯、凱旋回來天子策勳賞賜的熱鬧、渴望快快回家恢復女兒身份的心情。

「臥冰求鯉」屬愚孝

古代有些故事雖然都是在提倡孝道,但不得不說是愚孝。有沒有聽過「臥冰求鯉」、「割肉還母」等極其瘋狂的孝道故事?赤身臥冰,未得到鯉魚,身體已經凍僵了;割肉還母,只會令自己身體傷殘,細菌感染;這不但違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原則,而且自毀身體,日後由誰來照顧父母?還是由父母來照顧自己?

《論語》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明確指出孝是人一生都不能違反的原則,父母生前盡孝,死後以葬禮示孝,日後還要把父母記掛在心,常常祭祀。《論語》又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兩句文言格言合併起來,便是對父母持久地敬的意思。

然而,「相見好,同住難」,朝夕相處,難免意見不合並發生摩擦。《論語》於是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無論父母是對是錯,也不要對父母出言不敬;父母萬一有錯,作為兒女的,不怕溫柔規勸,要是父母不聽從自己,也要繼續持守孝道。

看來,要做到孝的要求,既考驗兒女的心性,也要察看他們是否內外如一,真不容易。

●盧偉成MH校長

介紹: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