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廣場上的「萬福壁」。 作者供圖

木 木

鳳凰山下有一個福永街道,據程建先生《深圳風物誌·地名密碼卷》介紹,福永原名「伏涌」。這裏古代有一條名「山合水」的河涌,嘉慶《新安縣志》如此描述:「山合水河,在縣城西北,源有三派,其右自大髻婆,中自陽台,左自牛塍,至嶺下合而為一,同歸西鄉河入海。」這條河涌落差大,水流湍急,雨季山洪暴發,每每氾濫成災,人們的願望就是要降服它,所以稱此地為「伏涌」。

山合水和鳳凰山將珠江入海口東岸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邊的沙井和南邊的西鄉都是經濟相對發達和人口匯聚之地。伏涌處於中間交會點上,從南頭鎮去往東莞縣城的官道必須經過這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時期,這一帶鹽業和漁業頗具規模,設有管理相關事務的專門機構,並成立了基層生產組織「鹽社」和「漁社」。伏涌鹽社屬於著名的歸德鹽場十六鹽社之一,伏涌漁社亦見於有關史書。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為維護生產秩序和商旅往來,在此地設立了福永巡檢司。據專家考證,福永之名,係因北方官員誤將「涌」(音chong)讀作yong,取其諧音雅化而來。

把「伏涌」雅化為「福永」,反映了嶺南文化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即重視諧音所傳達的寓意。比如,車牌號通常不能有數字「4」,因為「4」與「死」諧音。標語口號愛玩諧音梗,最家喻戶曉的便是「深愛人才,圳等你來」。至於地名因諧音而改的情況,更比比皆是。深圳中心城區原名上步區,因「上步區」與「上不去」諧音,遂改作福田區。深圳機場改名軼事,說來也很有意思。深圳機場1991年通航,因地處黃田村而被命名為深圳黃田機場。後來機場發生了一起空難,坊間便有傳言:在閩南語和潮州話中,「黃田」與「黃泉」諧音,給人帶來負面心理暗示,影響乘客出行心情,也影響機場運勢。於是,機場正式向國家民航局申請更名。2001年,運行十年的深圳黃田機場成功改名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寶安」取自機場所在的寶安區,且與「保安」諧音,寓意保平安,很是吉利。

是不是因為改名才產生的效果,不得而知,但「福永」確實成了一塊「福祉永續」之地。當年鹽社和漁社的故事無須再講,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引進港資發展現代養殖和對外貿易,並先後建起大批「三來一補」企業和製造業園區,一個個傳統的「魚米之鄉」成長為工業強村。後來,隨着寶安機場、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建設項目在福永周邊落戶,福永片區的城中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土豪村」,村集體資產市值動輒上百億元,位於福永街道辦附近的懷德村甚至高達上千億元。

2016年底,深圳市因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了部分行政區劃。福永片區被一分為二:東南部保留福永街道名稱,轄地37.6平方公里;西北部另設福海街道,轄地31.8平方公里。不過,福永街道雖然號稱37.6平方公里,但鳳凰山佔了近10平方公里,另有12.9平方公里屬於寶安機場範圍,剩下大約15平方公里才是街道實際的發展空間,由一個中心城區和六個城中村社區組成。

鳳凰山以及山下的鳳凰村,是福永街道的文化名片。鳳凰村居民為文天祥宗族後裔,文氏宗祠大門兩旁懸掛的「煙樓世澤,正氣家風」楹聯,道出了這張文化名片的精神內涵。據載,鳳凰村原名嶺下村,建於元朝初年,開村始祖是文天祥的侄孫文應麟。文應麟慕其伯祖父氣節,誓不與官府來往,並在山腰建了一座觀音廟,對外稱受觀音託夢發願,為蒼生祈福,實為紀念文天祥的家廟。其時,兵荒馬亂,百廢待興,應麟公憐百姓困苦,在山頂建一小樓,憑欄遠望,凡家無炊煙者,便送糧米賑濟。百姓感其恩德,咸稱望煙樓。

毗鄰鳳凰村的懷德村,則是福永街道的經濟名片。南宋景定年間,潘氏先祖仲鑒公攜族人來此開村立業,以「君子懷德」之意取名懷德村。不過,今天懷德村得享大名,並不在於歷史悠久,而是因村集體資產高居深圳城中村榜首。在我們走訪過程中,懷德股份合作公司負責人反覆強調,他們的資產其實沒有那麼多,都是網絡炒作。不過,從每個股東年分紅高達50萬元,住房最多的村民擁有33套公寓,以及村集體全資擁有6家規模不小的公司來看,懷德的殷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據介紹,懷德人之所以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得益於有一個好掌門人——潘燦森董事長。當初,福永片區徵地拆遷時,他頂住壓力,把拆遷款留在村集體,而不是一分了之,積累下第一桶金。在後來的發展中,堅持集體領導,並借力「外腦」探索現代化企業發展之路,以房地產開發和物業管理為核心,適度多元化經營,不斷轉型高質量發展,穩紮穩打,基本上沒走什麼彎路。

與懷德村相比,福圍村以其地利,獲得了另一種發展模式。福圍村臨近寶安國際機場,憑借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和充足的航空貨運、多式聯運運力,在4.4平方公里的基圍灘塗上,成功孕育了990多家物流企業。這些企業絕大多數從事國際貨運代理,2023年營收近30億元,出口覆蓋全球200餘個國家,福圍由此被稱作「國際物流村」。

福永街道大做「福」的文章,打造了一系列福文化地標。早在1999年,福永鎮就落實市裏提出的「一鎮一廣場」倡議,率先建成了佔地3.9萬平方米的萬福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着一座白色花崗岩九龍柱,高19.99米,直徑3米,總重量260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石雕龍柱。廣場南側,建有一面由8,833塊紫砂陶拼製而成的浮雕萬福壁,長130米,高6米,重110噸。雙面雕刻面積1,500多平方米,收錄了從古至今各種福字1.6萬餘個。萬福廣場建成後,相繼被評為深圳市十佳文化廣場、廣東省優秀文化廣場、中國優秀文化廣場,九龍柱和萬福壁雙雙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從萬福廣場出發,沿福永大道前行約1,800米,便是另一處福文化地標——五福盈門公園。公園佔地1.5萬平方米,各種帶有祈福寓意的景物隨處可見。大門口是一座由五個「f」組成的彩色雕塑,寓意五福臨門;雕塑中心為「福」字圖案噴泉,寓意福水長流。看着眼前這些福文化標識,我想到鳳凰山登山徑那999級麻石台階上鐫刻的那些小巧玲瓏的「福」字,想到城區鄉間、大街小巷的建築和布局,或以其名,或以其形,或以其勢,無不淋漓盡致地演繹着福永街道「鳳山福水福盈地」的美稱……

鳳凰山下鳳凰村 一脈千秋正氣存

每憶望煙樓外事 輒思懷德祠中人

九龍柱上衍天地 萬福壁前看古今

接力同心謀發展 年年歲歲福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