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香港致力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愈來愈多青年科研人員正積極將前沿研究與技術轉化,透過成立初創企業推動創科惠及大眾。本欄邀請多名本港科技創業青年撰文,分享自身創新經歷和普及科學知識,又會同時以視頻形式呈現,藉多元化的內容,激發新一代投入創科新時代。
植物在光線照射下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釋放氧氣──相信是大部分人都聽過的科學常識,但你知不知道,水面常見的浮游藻類生物微藻,才是自然界的「減碳高手」?原來進一步利用科研技術,提升微藻轉化二氧化碳的能力,配合商業化運作至廣泛應用,將可大大減少碳排放,長遠走向碳中和。
理論上,微藻的吸碳能力較樹木高近400倍。我們的團隊更發現,相比大型藻類,例如海帶、紫菜及河藻等,單細胞的微藻對碳的捕捉和吸收能力更佳。所以自2021年起,我們從全球7.5萬種浮游微藻中不斷篩選,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找出了當中固碳能力較佳的品種,再通過基因變異技術,使其能夠適應不同地區的養殖環境。
研光合生物反應器 助微藻捉碳
當然,我們並不滿足於此,隨之研發出特製的「光合生物反應器」,進一步培養微藻的吸碳能力。
我們的反應器具有更高的光能利用率(即吸收光能轉化為產物之效率),通過納米氣泡技術,提升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延長它在水中的停留時間,成功令微藻的碳捕捉效率上升一成半。整體來說,團隊養殖的微藻較一般微藻生長得更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更提升了12倍,同時可減少反應器之用電量,降低碳足跡。
既然有了科研成果,我與兩名拍檔在2022年決定成立初創「藻碳科技」。我們很慶幸先後獲得多個計劃的資金和創業支持,在發展初期,這些機會猶如沙漠中的甘露。
筆者本身在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攻讀傳染病與公共衞生學系博士,團隊及後取得該校「HK Tech 300」的種子基金及100萬港元的天使基金,讓我們得以製成產品雛型,又透過計劃連結業界網絡,並入選香港科技園公司創科培育(Incubation)計劃,讓我們一步一步實現藻碳科技的概念。
過程當中,最難忘要數在元朗建立自家的微藻養殖場。為了進一步將科研成果轉化,我們在元朗一手一腳、由無到有設立養殖場,過程可說是「有血有淚」。有一次,司機不小心將長約40呎、裝滿建築材料的貨櫃車卡在泥路,我們三人為了等候吊車前來處理,留守至深夜,雖然疲累,但也不失為一次難忘經歷。
1m2反應器吸碳量 可抵68m2樹林
如今,養殖場面積約150平方米,設置12個微藻反應器。根據我們的試驗,每個約一平方米的反應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已相等於約68平方米樹林的吸碳水平。透過養殖場,我們可向潛在客戶示範商業運作模式;場內又設有監測和分析儀器,有助產出藻類原材料,供大學、科研公司用作生物燃料,並為水產業界生產所需的微生物。
在香港發展藻碳科技,最大的困難一定是土地空間問題。除了在大灣區物色場地,我們亦在發掘其他有潛力的地方。舉例說,團隊在今年3月隨科學園到中東考察,發現那裏不僅幅員遼闊、陽光充足,故正與當地相關人士密切交流,研究在此的發展空間,並計劃開拓東南亞市場,以開展全球的「碳信用額」交易。
政府數年前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標是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減少一半,並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未來,團隊的三大研發方向是在反應器的佔地效率、變異種優化、降低設施自身碳足跡等方面深化調整,長遠目標是進一步開發微藻的固碳效能,包括碳捕捉、儲存及資源化利用等,同時聽取業界意見,例如在反應器設置自動清洗功能,以配合市場需求,達至大規模的落地應用, 務求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為減碳減排出一分力。
●吳佰謙 藻碳科技有限公司(Alcarbo Technologies Limited)創辦人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