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昌鴻)「跨境理財通」作為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金融領域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隨着昨日的宣布,券商成為參與者,有專家對香港文匯報指出,新安排可以進一步拓寬理財通的投資產品結構,為大灣區的投資者帶來更多產品選擇和服務,此次業務試點的優化落地將更好服務兩地投資者跨境配置選擇,加速兩地金融市場融合。

跨境理財通於2021年9月啟動,由於過去只准銀行參與跨境理財通,加上港元過去一直隨美元升值及加息,南向通內地投資者的持倉產品嚴重偏重香港的銀行存款。根據人民銀行廣東分行的最新有關參與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持倉情況,截至2024年3月末,理財通個人投資者購買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164.41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北向通項下,港澳個人投資者持有境內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2.01億元,包含理財產品1.22億元、基金產品0.79億元;南向通項下,內地個人投資者持有港澳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162.4億元,包含投資基金2.24億元、債券0.25億元、存款159.91億元。存款在內地投資者理財通的持倉佔達98%金額。

更多產品貼近證券市場活躍交易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表示,券商擴容試點將促進了服務機構的多元化,以前只有銀行在做理財通業務,券商相對銀行在中高風險金融產品研究、諮詢和銷售方面更加專業,可以更好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他稱,擴容試點前全部由銀行提供服務,從之前的資金投向比例來看,投向存款佔比較多,這與高息美元也有關。券商加入後,未來這種局面將有望有所改變,會更多地鼓勵炒賣股票、基金產品,這對增加市場的流動性、活躍理財通的交易有很大幫助。

推動中資券商加快國際業務發展

財經專家李大霄也認為,券商加入後,它的產品可能就更貼近於證券市場多一些,銀行更多是理財產品,兩者有比較大的差異,券商產品可能更多是股票和基金,銀行提供低風險的產品更多一些,包括固定收益類的產品。

李大霄留意到,今次首批試點的券商清一色是在港有子公司的中資券商,因其在內地有比較好的根基,比較容易獲得內地投資者認同。此外,這些券商連通境內外母子公司業務,能提升中資金融機構在港子公司「聯通內地」能力,推動證券公司加快國際業務發展,提升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

冀未來擴容試點惠及港本土券商

李大霄期望理財通的券商參與者日後可擴容至香港的本土券商,這當然也要看香港本土券商的實力,由於參與理財通業務須香港及內地機構組成夥伴才可申請,香港本土券商需要在品牌、業務上做到可以與內地同行協同或者合作。如果香港本土券商要到內地展業,這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會有很大的挑戰。國家推出的CEPA是惠港政策,支持香港本土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跨境理財通也是惠港政策,希望未來擴容試點能夠惠及香港的本土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