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小白在選址、設備購買、獲得牌照等都需要與多方斡旋後摸索前行。圖為其釀酒工作間。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周曉菁 攝
●「港小白」創辦人鄒紹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曉菁)在繁華都會中,總有人秉持信念,希望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香港文化產物。「港小白」創辦人鄒紹忠,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香港本土釀造米香型白酒。即便在大多數香港人心目中是「煮餸必備」,但在鄒紹忠的心中,卻盼望能將它升華為一個文化符號。「仲有人為咗香港本土文化而努力」,傳承獅子山精神,就是港小白的使命。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鄒紹忠的創業經歷。酒桌上和朋友聊天靈感乍現,釀造白酒,並隨即說做就做,哪怕遭遇周遭眾人的質疑與勸退,好多人還勸阻說一定會蝕本,有大排檔老闆直言「放棄啦後生仔」,他也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

規範生產標準 包裝顯香港故事

萬事開頭難,尤其釀造白酒在香港難有前例可循。政府在相關許可、規範、制度等方面都缺乏明確指引,這使得初期的準備工作變得異常複雜。選址、設備購買、獲得牌照等都需要與多方斡旋後摸索前行,鄒紹忠希望港小白能開個好頭,為香港白酒產業樹立好的規範和標準。

釀酒師傅介紹,港小白選用品質穩定、最易購入的泰國米作為原料,經過25日至28日的發酵過程,最終能呈現出清雅不失馥郁的風味。港小白的初始版本從去年10月開始試做,其間經歷五、六次升級改進,最後定下現在酒精濃度為30度的版本。產品由今年8月中旬已經陸續上市,在不少士多、大排檔和網店都有港小白的身影。

團隊希望通過每一瓶精心醞釀的白酒,讓消費者感受到香港的文化沉澱和魅力。比如港小白的瓶身也不僅僅是裝滿白酒的容器,鄒紹忠稱,設計靈感來源於隨身攜帶酒壺(hip flask),但用了更普遍的玻璃材質,圖案會印上蘭桂坊、維港等標誌性的地標和建築物,之後還打算把更多「香港故事」放到包裝上。甚至希望有一日香港十八區的故事都能印上瓶身,訴說更多屬於香港的故事。

迎合年輕人 調整酒精度數口感

中國白酒在港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印象難以打破,尤其對於年輕一代而言,白酒往往被視為傳統的酒品,酒精度數高且很「老派」。鄒紹忠笑言,港小白的酒精度數選用30度並不高,口感也十分舒適易入口,算是在傳統和創新中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相信年輕人能夠接受這種口味。

他樂觀地表示,未來香港的酒精市場將會越來越成熟,年輕一代對於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會增強,相信經過改良和創新的港小白,能在年輕人心目中有一席之地。從傳統角度看,嶺南地區一直都有飲用米香型白酒的習慣,幾乎每個城市或地區都有自己的品牌,在小範圍內售賣。待未來打開市場,計劃能把品牌打入東南亞市場,讓更多華人嘗嘗香港的白酒。

團隊相信,腳踏實地做好口碑,經過時間的沉澱,港小白有實力打動消費者的心,成為代表香港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