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肌肉和骨骼其中一項功能就是對抗重力,以支撐自己的身體。而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航天員時常處於飄浮狀態,所以不需要對付抗重力。在我們看來雖然可能很羨慕,但事實上,隨着失重的時間愈來愈長,身體的不適應就會接踵而至。骨骼和肌肉不再像在地球上那樣努力工作,會導致它們變得虛弱。所以,航天員能否克服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成為一個關鍵問題,航天醫學因此而產生。
航天醫學全力監護航天員健康
航天醫學主要是用來監護航天員在航天全過程中的健康狀況,監督涉及航天員健康和安全的設備的運行情況等,航天醫學監督一般分為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後的三個階段,飛行前主要是訓練時期的監督,主要是了解與掌握航天員心理與健康狀況、生理變化特點與規律以及航天員的各種表現等;飛行中的醫學監督難度就大許多,主要靠遙測、航天員的自測與互測和通訊系統傳送醫學資訊和資料;飛行後的醫學監督主要是進行檢疫監督,康復監督等。
醫學保障主要是針對可能出現的對航天員身體健康有害的不良因素,採取各種預防和治療措施。
訓練時期,醫學保障重點是合理安排生活與訓練,制定符合營養標準的食譜,進行日常保健和醫療等。飛行前,醫學保障主要是合理安排航天員的飲食,採取隔離檢疫等。飛行中的醫保很關鍵,航天員在太空時間愈長,發病率也愈高,必須定時監測他們的生理反應,對可能發生的疾病提出防治方案,合理安排飲食、起居和工作。
重力是物體所受天體的引力,對質量一定的天體來說,物體離它愈遠,所受它的引力愈小,即重力愈小。失重,是指物體失去或部分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完全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完全失重即是零重力。
失重不輕鬆 鍛煉不能少
長時間處於失重環境狀態下,人體會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比如心血管功能引發身體重心上移、骨質疏鬆、肌肉力量減弱等。航天醫學主要就是研究航天中的各種特殊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探討其機理及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證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時健康高效地工作。
航天員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需要在太空中做特別的運動,比如用拉力器和太空自行車進行鍛煉,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的骨骼和肌肉保持健康,所以對於航天員來說,健身是每天必備的鍛煉。
太空自行車類似於健身室中的動感單車,但在失重環境下太空自行車不需要座椅,改用彈力帶增加阻力,固定身體踩動踏板,可以維持呼吸功能,預防心臟和骨骼肌品質下降。
航天員鍛煉時依靠腳蹬固定雙腳,握住扶手使用單車,航天員不僅可以鍛煉下肢力量,還可以在微重力環境下通過倒轉身體手搖自行車鍛煉上肢力量。航天員每天需鍛煉1.5 至2 小時,使用拉力器、跑台和太空自行車等設施,這些鍛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器官血液供應。
聶海勝曾經在天和核心艙向大家展現了拉力器的很多種用法,拉力器是早期載人航天飛行經常採用的一種鍛煉方法,主要鍛煉手、軀幹和腹部的肌肉,能夠有效預防肌肉群的萎縮和力量減弱,維持部分肌肉群的強度,至於跑台運動則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運動量較大,對心血管、骨骼、肌肉系統都是一種很好的刺激,可減慢抗重力肌萎縮,是當前長期載人航天最有效的一種鍛煉方法。
若對太空生活感興趣,大家不妨親身到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的航天基地體驗一下太空運動的感受。
●梁偉傑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專業發展總監,兩次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主)
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由香港教聯會主辦,旨在加強支援教育界推動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中心今年特別成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設有多個不同學習區,全面展示國家航天科技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航天科技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