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人民銀行本周一(28日)官宣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工具後,昨日公告10月作出首次操作,規模為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期限六個月(182天),但未公布操作利率。人行公告指出,上述操作意在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
繼推出臨時正/逆回購、國債買賣等工具後,人行進一步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10月28日宣布即日起啟用公開市場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工具;相比之前以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的質押回購標的,此次回購標的涵蓋信用債,有望緩解質押品凍結對機構流動性監管指標構成的壓力。日前分析人士認為,央行此舉定位為流動性投放工具,豐富流動性管理工具箱的同時,將有效對沖年底中期借貸便利(MLF)的集中到期;而人行操作工具的多元化,亦將帶動全市場買斷式回購業務發展。
買斷式逆回購與現有的質押式回購工具的不同有兩點:債券的所有權不同,以及招標方式不同。質押式回購中,債券的所有權不會轉移;買斷式逆回購中,債券的所有權出現轉移,逆回購方可以出售債券。招標方式不同,買斷式逆回購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機構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選擇不同利率投標,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中標,機構的中標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標利率;而現有的MLF和逆回購利率則都由央行主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