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大鵬綠丸仔,是大米或混入糯米和綠葉蔬菜的綠色湯圓。資料圖片

大鵬所城是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上的一條歷史文化名村,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鵬所城的原居民主要是說「大鵬話」。大鵬話在語言學上的分類是「粵語莞寶方言」,有學者認為這是由粵語和客家話融合而成的語言(也有學者認為這屬於「軍話」),因為「大鵬話」與客家話有共同的語言特徵。顯然,客家文化是這座古城的重要文化元素。

既耕田務農 亦飄洋過海

普遍來說,我們認知的是「逢山必住客,無客不住山」,可是大鵬所城卻不是這樣。這固然是因為深圳全市擁有260.5公里海岸線,客家人很難避免靠海居住。

同時,也因為客家文化的介乎變化與固定之間的特性。客家文化學者劉佐泉在《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指出:「(客家文化)既不同於半封閉、半凝固式的大陸文化,又異於展拓性、流動性的海洋文化,既不是那種為中原農耕定居的、以『重本抑末』(重農抑商)為特徵的農業社會文化,也不完全是以商業經濟為主的工商文化。」

於是,大鵬客家先民在海洋文化影響下,產生了有別於傳統封閉式山區的客家的文化。除了耕田務農之外,他們會飄洋過海,在外地從事漁業、採石、種養、商貿等工作。所以,今天不少大鵬客家人移民到了香港、荷蘭、英國發展。

根據學者喬健的說法:「造成族群認同的主要原因不是文化的,而是社會的,是一種結構性的對抗。一種社會的要求,引申出來對於文化的認同」。大鵬客家族群在不斷的遷徙過程中,需要持續地對抗新家園固有的族群。這種對抗包括了經濟上、社會上的衝突,也包括了文化上的衝突。

然而,出於對抗的需要,本來就是操同一種語言,甚至是同一個宗族的一群人,便會更往核心靠攏。於是,原本並不彰顯,甚至是鬆散的族群文化,透過彼此認同(抱團),便會得到強化,變得更加鮮明。因此,大鵬客家文化在「變」的過程中,還保留着「不變」的內涵。

4項非遺飲食 糅合傳統創新

見諸飲食文化,我們很容易發現大鵬的客家食物是既陌生又熟悉。大鵬的1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4項是飲食類的,包括了:「大鵬綠丸仔製作技藝」、「南澳海膽糉製作技藝」、「大鵬打米餅」、「大鵬瀨粉仔」,這4項或多或少都是基於傳統客家食物作出創新。「大鵬綠丸仔製作技藝」是大米(或混入糯米)和綠葉蔬菜的綠色湯圓;「南澳海膽糉製作技藝」是傳統肉糉餡料加入南澳海膽,外裹以當地特產「芒葉」的糉子;「大鵬打米餅」其實與傳統的「客家米餅」大同小異;「大鵬瀨粉仔」也是「客家瀨粉仔」加入海膽等海鮮佐料的食物。

綜而觀之,這4種食物可以說是客家米製品的「變奏」——「內核」是客家傳統食物,而「外殼」則是大鵬當地的特產和海鮮。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