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了形象思維元素。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形象思維的創造,漢字的造字法如象形、會意等都體現了形象思維。例如「日」字就像一個太陽的形狀,「月」字像一彎新月,這是象形字,通過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來創造文字。會意字則是通過組合不同的形象來表達新的意義,如「休」字,由「人」和「木」組成,表示人靠在樹上休息,這種造字方式是基於形象思維,將具體的形象組合起來傳達抽象的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些觀念也與靈感思維相關。例如道家思想中的「虛靜」觀念,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當人的內心處於一種虛靜的狀態時,更容易產生靈感。這種虛靜狀態下,人的心靈能夠排除雜念的干擾,從而更加敏銳地捕捉到外界事物所蘊含的信息或者內心深處的靈感火花。在藝術創作領域,畫家在作畫之前常常需要讓自己的心境平靜下來,在這種狀態下,更容易獲得創作的靈感,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辯證思維,即重視事物的普遍聯繫和對立統一。《易經》中的陰陽學說就是典型代表,陰和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如「否極泰來」「福禍相依」等觀念,反映出中國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深刻認識,這種思維方式有助於人們從多個角度看待事物,不局限於單一的觀點或現象。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直覺思維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它是指不經邏輯的、有意識的推理而識別或了解事物的一種思維方式或能力,憑藉主體的自覺、靈感、體驗、感悟,在瞬間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質。《易經》思維中的許多哲學、概念和方法,如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都是通過象徵和直覺來理解和表達複雜的宇宙現象。這種思維方式強調直覺和感悟,與形象思維學中強調的直感和靈感思維有共通之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易經》思維可以被納入到思維科學中的形象思維學範疇內。
《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着千年的文化智慧,將其與現代的思維科學相結合,可能是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相結合的一種嘗試。但是這種融合是有一定難度的,是機會與挑戰並存的。一方面,這種跨文化、跨學科融合可能會帶來創新潛力,可能會在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產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這兩種思維體系在理論構建、學科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也需要謹慎對待這種融合可能面臨的問題。例如,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專家可能深知《易經》思維的複雜性和獨特性,而從事現代思維科學研究的專家也清楚錢學森思維科學體系的嚴謹性和科學性,要實現二者的融合需要克服很多困難,需要有充分的研究和實踐。
●作者:文旅部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