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三

從四川德陽市區往北十餘公里,一片莽莽蒼蒼的山嶺橫亘,上有一巍巍雄關,扼守一羊腸古道。後方,便是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山名鹿頭,關名白馬,道名金牛。

鹿頭山,是嘉陵江流域與沱江流域的分水嶺,是東川、西川的分界,也是蜀都北部的門戶,出入成都「蜀道難」的起止點。杜甫曾賦有《鹿頭關》一詩,其中云:「鹿頭何亭亭,是日慰飢渴。連山西南斷,俯見千里豁。遊子出京華,劍門不可越。及茲險阻盡,始喜原野闊。」

鹿頭山上的白馬關是金牛古道上的重要門戶和軍事關隘。歷史上由秦入蜀地需經五關——「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和「白馬關」。白馬關是最後一道關隘,也是整個西川、成都平原最後的屏障。出生於鹿頭山附近的清朝著名詩人李調元曾以「江鎖雙龍合,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來形容此關,誠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擇一秋高氣爽之日,登臨鹿頭山、白馬關,漫步金牛古道,近距離感受這雄關的氣場和歷史的韻味。

鹿頭山海拔不高,主峰海拔僅700餘米,但聳立於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之上,也算雄奇險峻。山雖不高,但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涼爽宜人。一條青石小道,蜿蜒於林間,這便是著名的金牛古道。二千多年來,這是巴蜀地區通往中原的一條重要道路,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南起成都平原,直通800里秦川,全長2,000餘里。秋日的陽光撒在這千年古道上,泛出滄桑古舊的暗金色;路面凹凸不平,全由川西特有的青石鋪就,石板上苔蘚密布,千百年來馱馬車隊輾壓而成的車轍溝痕清晰可見,這是時光留下的永難磨滅的印記,見證了這裏作為茶馬古道的繁華。

古道兩旁,一株株百年古柏參天而立。靜靜地走在古道上,腳下傳來厚重沉實的感覺,似乎依然能感受到無數先輩們來回奔波、勤勉的腳步。千百年來不曾間斷的金戈鐵馬之聲早已消散在風中,名流雅士們的詠嘆似乎還迴盪在耳邊,只有這一條古路,依舊不曾改變那前進的方向。道路一側的牆腳靜靜地停靠着幾輛「雞公車」,這是川西平原上常見的一種手推獨輪車,據說這便是諸葛亮當年北伐時發明的木牛流馬。

在古道上慢慢步行了10多分鐘,眼前赫然出現一座雄偉的關隘,「白馬關」到了。白馬關有前後兩道城門。前門城樓巍峨、厚重,城垛上旌旗獵獵,在秋風中招展。前門額鑲嵌石匾,陰刻「白馬關」3個大字,據說乃蜀中大文豪蘇軾手書,字體方正,筆力遒勁。城樓屋簷下,正中懸掛一匾,上書「天意」兩字。兩道城門之間,由金牛古道連通,「龐統祠墓」便建於古道之旁。祠墓為公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坐北朝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往裏依次是二師殿、棲鳳殿和龐統墓園。二師殿門內左右各植有一株古柏,遮天蔽日,鬱鬱葱葱,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歷史,傳說是張飛為悼念龐統所植,故名張飛柏,其樹冠左呈龍形,右似鳳狀,又稱龍鳳柏,恰好對應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殿內塑有龐統、諸葛亮和劉備等人的塑像,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蒼翠的古柏掩映之中,石箍圓頂的龐統墓靜靜矗立,宛如一頂巨大的將軍盔。一塊古舊厚重、已被煙火燻得有些黝黑的墓碑上書寫着「漢靖侯龐士元之墓」8個漢隸大字,古意盎然。

秋風蕭瑟,帶來些許涼意。古墓無聲,我一人在此靜靜憑弔,懷想當年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和那些熱血沸騰的故事。這小小的山峰、小小的關卡,卻擔繫着偌大的成都平原、億萬人民的安危,站在這裏,在平凡中感受到了不平凡。歷史的煙塵已然遠去,此山、此關、此道,依然在秋風中迎接着一代又一代的憑弔者,見證着那些不平凡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