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庫支撐。廣東創科把「人才鏈」建在「產業鏈」上,人才培養注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階梯,營造人才友好的社會環境,令創科產業發展與培育人才和吸引人才相輔相成,創科生態圈的人才基礎更加強大。廣東引才育才與創科產業緊密結合的成功經驗,對香港扭轉人才錯配、增強引才育才效應具重要借鑒意義。香港要持續優化產業生態,促進人才聚、產業興的良性循環,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才能事半功倍,為香港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動能。
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深圳作為「創新之都」,有豐富的產業鏈讓各類人才施展所長,為創科發展貢獻才智。深圳教育界、產業界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理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讓人才獲得滋養和成長,又以人才紅利驅動創科不斷向前。
產業與教育相融相長 盡展創新價值
作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基因對生物領域創新人才需求旺盛。2011年華大學院成立,成為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特色學院之一。學院依託華大集團和國家基因庫的強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項目和豐富科研資源開展創新聯合教育,倡導「以項目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創新教育理念,致力於培養生物領域科研和產業發展的創新拔尖人才。截至2024年9月,華大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等50所國內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累計招收本科生、碩博研究生共3,548名。聯合培養學生主導及參與申請發明專利630餘項,主導及參與軟件著作權240餘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採用「9+3」的薪酬制度,鼓勵人才服務社會、助力經濟發展。學校有3個月不發薪水,鼓勵教師到企業、產業前沿服務;同時,該校的科研亦直接服務產業,解決產業難題。目前,學校已開展合作超過200項,與華為、京東、騰訊等知名企業成立了20多個聯合實驗室。校長徐揚生表示,「一所學校如果不跟當地的經濟、社會發生鏈接,社會為什麼要支持你?我們的教授去到企業,推動了學校跟社會的緊密結合,共同推動城市發展。」
人才梯隊上下貫通 全方位服務留才
創新鏈條的每個節點都要有所需人才,才能全面提升企業的創新力。廣東人才高地的宏偉建設藍圖,不僅在橫向層面廣泛覆蓋各產業領域,還在縱向層面向上突圍、向下扎根。向上,積極向全球高層次人才拋出橄欖枝,提升國際化人才的聚集效應;向下,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推動人才在基層扎根,帶動更多本土人才成長,形成上下貫通的人才梯隊。
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提出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構築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基礎。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表示,廣東多途徑遴選「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開啟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自由流動的通道,匯聚掌握先進技術的國際高層次人才,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7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萬人,居全國前列;全省研發人員達135萬人,居全國首位;博士後人才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大量人才匯聚,基礎是廣東包括深圳的創科產業生態和前景,考驗的更是政府和社會服務人才的能力。廣東設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整合了20個部門職能,為來粵科研工作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26項「一站式」政務服務,重點打造了「一港、一園、一卡、一站、一賽」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深圳努力為人才求職、落戶等提供全方位的暖心服務,打造人才宜居宜業宜創的良好環境,令深圳絕大多數創科企業都認同,更容易招到創新環節上任一節點所需的人才。
破解人才產業不匹配 提升整體競爭力
香港正努力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特區政府近年採取一系列「招才引智」的新舉措,「搶人才」取得一定成效。特首李家超最新一份施政報告表明,在一系列人才申請機制下,至今共收到超過38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攜同家人抵港。
不過,香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尤其是創科產業領域缺乏大型企業,「進來的人才如何盡展所長」,備受社會關注;另一方面,某些新興產業領域缺乏相應專業人才,又窒礙了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廣東創科發展的經驗提示,香港必須優化產業生態,豐富創新產業鏈,引進的人才找到施展才能的崗位,才能長久留下來;匯聚培育更多人才,創科企業有才可用,香港才能打破人才、產業不匹配的制約,提升整體競爭力。
令人欣慰的是,特區政府開始着力支援具策略性的先進製造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創科發展、加強人才培育。創新科技署推出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期望未來5年至8年引進50間至100間從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的企業落戶香港;政府將為在計劃下獲批項目的企業聘用研究人才提供額外資助,鼓勵企業在香港進行研發或擴大研發規模,以及讓有關企業聘用設立或營運新生產設施所需的非本地人才。
相信特區政府持續推進教育、人才、創科一體化融合發展,全港社會各界珍惜、愛護、善用人才,以人才引領發展,以創科開拓未來,前途無可限量。
評論